第2章 木禾(1 / 2)

公元2100年,气温持续变暖,北冰洋开始了大规模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日本四岛的平原地带遭遇了和荷兰一样的情况,海水倒灌迅速让土壤盐碱化。

更麻烦的是,赤道南北的无风带加宽到了五百公里,这直接导致气旋携带的水汽增多,台风的数量以及破坏力显著增加,热带、温带的沿海城市不得不内撤。

2102年粮食大饥荒爆发了,这时大家才想起了那个叫“袁北”的粮食学家。

跨过满是杂草的街道,考察组来到了粮食学家袁北故居。大家的期望中,袁北应该与其爷爷一样,深耕于试验田,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

但是,事实却恰巧相反,他在房子前,造了一个超级玻璃试验室,里面全是各种密密麻麻的害虫。一个研究植物的,突然研究起了动物,难道重现木禾的人,却要亲手毁了它?

......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的有提到一种粮食作物,它被叫做“木禾”。它与传统稻谷不同,能以坚硬的树干作为躯体,做到一花一秋实。

嬴政不禁问了,“《山海经》成书于你楚国境内,可有耳闻?”

屈原笑了笑。

此前生物学世界协会一直认为是神话,直到生物学家袁北的突破,才还原了这种神话中的粮食作物。

他经历千难万险,在昆仑山的冰缝里找到了古树细胞。他将之与水稻基因杂交,竟成功还原出了“木禾”。

馆长进入房子后,迅速开始找袁教授的电脑。电脑在重新供电后,终于打开,三人读取着硬盘中的数据:

木禾元年:今天我将效仿爷爷,将第一批木禾种苗发往全世界。据说叙利亚、南非、巴勒斯坦,还在战火中。为了保证他们能及时培育出木禾,我将《培育指南》翻译成了他们的语言,希望他们尽快解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木禾三年:第一批发出的种子成功结果了。感谢信像雪片一样从世界各地聚集过来,整个科研组都沸腾了。

木禾五年:二代木禾的种子也成功发芽了,粮食危机将成为过去式。

木禾十年:地缘冲突又发生了,入侵者竟然烧毁了敌人境内的所有木禾,还抓走了他们所有的生物学家。

木禾十二年:越来越多的木禾被敌国烧毁了。奇怪的是,印度国的木禾是自己人烧毁的。

考察三人组面面相觑,敌国烧毁木禾,还能接受。但印度国为什么会自己烧毁木禾?

馆长迅速拉出史书:新闻表明烧毁木禾的是农业协会。

原来木禾并未交给农民,而是被资本圈养在赤道附近。为了提高产量,他们为木禾建造了温室,还将温室中布满了灯光。即使是夜间,也让木禾如同沐浴在阳光中,持续进行光合作用。

工厂化制造的粮食,迅速以极低的成本占领了市场,导致原来进行农业耕作的农民大量失业。

近三亿农民组成了讨伐大军,从农田杀向了工厂。

三人同样唏嘘,木禾竟如蝴蝶的翅膀一般,序列的连锁反应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更令人惊讶的还是世界层面:科技发达的国家,依靠木禾,补全了工业体系的最后一块拼图。

木禾之前,世界贸易是建立在发达国家主导之下的。他们研发高端商品,设计图纸,再雇佣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为其生产商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