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23(1 / 2)

容幼瑾讲述完大朝会的内容,环视四周发问道:“不知诸位对此事有何见解?”

场中诸人思考片刻后,廖主簿先发表了看法:“此事严格说起来,是皇家之事,我等不该置喙才对。不过皇家无小事,我倒觉得左相的意见比较在理。我朝没有太子储君领亲军的先例,更不用说皇子领亲军了。这个先例不该破。”

罗司史迟疑了一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都知道,五皇子在北境建功无数。有功不赏,没这道理吧?再说如果赏赐那些钱财布帛、字画丹青,一来这些皇子府里面不缺这些,二来五皇子也不喜好这些东西,赏赐这些下去总归有些轻慢的意思。五皇子痴迷武艺,又习惯军旅生活,按理说,让他为将领兵该是合适的。”

容幼瑾叹息一声,开口说道:“我今日在大朝会上听左相与右相争论,原也以为这不是什么大事情。但下完大朝会后,我看左相忧愁更甚。我好奇之下询问缘由,待左相一番点拨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其中厉害不可轻慢以待啊。”

说完这些,容幼瑾脸上露出考较的神色,对在座的文士出声道:“不知哪位能想明白其中的厉害之处。”

听了容幼瑾的话,得知这事连左相都发愁,那确实该算是大事了。诸人不免又再次沉思起来。

其中一位文士捏着下巴轻声道:“右相的折中方案,明面上保留一万亲兵的兵额。但若由五皇子独立承担一应军需,以皇子府的财力,要足额供养一万亲兵,是殊为不易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方案,暗地里是削减了五皇子的亲军数量。但为何左相听了这个折中方案,反而忧愁更甚呢?”

薛小郎君斩钉截铁地说道:“左相的忧虑,必定是右相的折中方案有猫腻!”

容幼瑾听了薛小郎君的话,眼神一亮,追问道:“有何猫腻?”

薛小郎君深深皱起了眉头,思考良久都没接话。看来他也还没有想透其中的关键。

这时,另一名文士开口道:“兵员征召地限制在东都庆宁城,这有什么说法吗?东都是繁华大都市,多市井小民,多商贾,从来不是良好的兵源地啊。”

“啪!”一声巨响,众人都吓了一大跳。大家抬眼看去,是薛小郎君忽然一拍大腿发出的声响。

“我明白了!”薛小郎君兴奋地站了起来,不自觉地来回踱了几步,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大家都被薛小郎君的动作吸引,目光齐齐望向他,静静等待他的下文。

薛小郎君深吸一口气,然后重新趺坐下来。接着他开始为大家讲解自己的思考所得。

“右相上任多年,一直不是以谋略著称。但从近期右相府司南庭的所作所为来看,右相身后有高人在出谋划策。”他说完,略停了一停,稍微组织了语言后,继续分析。

“右相的折中方案中,特意提到了庆宁城。以司南庭谋虑深远的处事方式来看,其中必有深意。而刚才这位先生说的‘庆宁城多市井小民,多商贾’,点醒了我。”

听了此话,众人还是云里雾里。但容幼瑾的眼睛却已越来越亮。

薛小郎君也不卖关子,继续为大家分析。

“常规思维来说,五皇子府,供养不起一万亲兵。庆宁城,不是好的兵源地。”

“但是,大家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五皇子,他是皇子。”

眼看自己似乎说了一句废话,引得众人就快要群起发难。薛小郎君赶紧伸出手掌轻压,示意稍安勿躁,嘴里急忙说道:“庆宁城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人口近百万,商贾众多,其中不乏巨富之家。不同与国都安炎城中多为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庆宁城的商贾世家之众,可谓珑璃之最。”

“珑璃以武立国。虽现如今文武并重,但商贾在珑璃的地位依旧不高。那些商贾世家子,顶破天也就是在庆宁城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纨绔度日。他们想从文,被士族压一头,想从武,被武人压一头,阶层难于再顺利上升。”

“试想一下,若是五皇子征召亲军的谕令下发到庆宁城,那些商贾世家作何感想?”

看到有人要辩驳,薛小郎君又是伸手下压,止住了别人的插话。

“商贾世家,基本都是遵循传统,长子继承家业,而其余子女分家产寥寥。这也是为什么庆宁城这么多纨绔子弟、二世祖的原因。他们都是趁着分家前极力挥霍家财,享受人生。”

“诚然,商贾之辈,不是习武的好苗子。但诸位想过没有,以商贾之家的财力,供养几个武者绰绰有余。那些二世祖,本没有很好的出路。而此时,却有了一个难能可贵的机遇:成为皇子的亲军。只要能立下军功,只要紧紧抱住五皇子的大腿,就能实现阶层的跃升。那些商贾家主只要头脑清醒,都会明白这买卖绝对划算。他们绝对会上赶着给五皇子送资财。”

“有商贾的家财助力,那些二世祖可以在自家招募的武者陪同下,进入皇子亲军。随身的马匹、盔甲、刀剑、弓箭等等一应军备器械,只会往最精良的方向筹备。”

“现在,大家还认为五皇子自筹军资,会供养不起一万亲军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