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2(1 / 2)

珑璃帝国

国都安炎城

左丞相府

暖风斋

今日大朝会结束后,数名与左丞相政见相投的中低品级官员,相约来到左丞相府西花园赏景。赏景累了,就在花园中暖风斋稍作歇息。在场的都是文人之辈,且都有官职在身,凑在一起的时候,免不了会对朝廷政策、天下大事点评议论一番。他们中有些人有资格参加大朝会,但还远未能到进殿奏事的职级,有些人甚至连参加大朝会的资格都还没有,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侃侃而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碰到观点不同的话题,激烈辩驳,争得面红耳赤,以前也不是没有见过。

这正是左丞相纪维庸所要的效果。多年前,他让人砸开西花园围墙,装了侧大门,言明有功名在身的文人,投了名刺皆可到西花园赏花观景,还在园内建了暖风斋专门供文人们探讨国策、针砭时事。他的初衷很简单,希望通过文人们在暖风斋的一言一议,收集中层社会精英们对朝廷国策、天下大势的评议。纪维庸身居高位,平时面见的不是皇帝陛下、皇亲国戚,就是王公大臣,他们都是以上位者、治理者的目光在看待世间诸事。他需要一个渠道,了解下一层官员、文人对国事、天下事的态度和看法。这对他向皇上奏举提议、颁布施政措施,具有查缺补漏的效果。

暖风斋的另一个用途,则是通过文会辩驳,发掘可用之材,揽入麾下加以提携,为左丞相施政建言献策。

在国都,与暖风斋齐名的场所,是右丞相韦轩在西市的一家酒楼产业——明月楼

明月楼开在闹市之中,文人雅士在聚会酒酣之余,登高到最上层醉竹轩,在专门设立的藤席茶位上,探讨国事、高谈阔论一番,亦是一桩美事。

暖风斋、醉竹轩的存在,说明珑璃帝国民间文风是非常宽松的,而且朝堂上诸公还是愿意听听下面士族对国家大事的态度和看法。其实这跟珑璃帝国的历史渊源也有很大的关系。

珑璃帝国的左右双相制,起源于珑璃太祖赵英。赵英出身琉璃工匠,文人的那些弯弯绕绕,他是一窍不通的。但他无师自通驭下之术,把麾下文人分为两拨人,谁的措施有效,给谁的权利就大。在这种策略下,两拨文人都不愿被对方压一头,铆足了劲相互比拼,努力提出比对方好的治理方略出来。而赵英稳坐钓鱼台,轻松当他们的最终裁定者。立国之后,也就顺理成章成立了左、右丞相府。

左、右丞相府,经过历代皇帝调整职能,最终形成一府主外,一府主内的局面。主外,代表负责国家外交、战争职能;主内,代表负责国家内部建设管理职能。根据不同时期珑璃帝国重心的不同,左、右丞相府主内、主外的职能还进行轮换过。毕竟在珑璃帝国人的共识里,都是以左为尊。当珑璃帝国重视战争的时候,左丞相府主外;当珑璃帝国重视民生的时候,左丞相府主内。

当然,要说这左、右双相制有多好,也不见得。要是在战时,这弊端还看不出来。要是在承平之时,这左、右相府,必定相互拆台、相互扯对方后腿。

想象一下,在朝堂之上,右相府今天喊着打北方胡虏,明天喊着打大旭,后天喊着打玄霜,给的理由也很充分——开疆拓土。

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一听,嘿!有道理。爱卿果然是朕的肱股之臣,懂得为朕建功立业,懂得为朕在史书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相府一听,马上指着右相府的鼻子大骂。打?打个屁啊!打仗不用花钱的吗?打仗不用死人的吗?大军开拔一次,多少钱粮都化作齑粉。能不能占下新地盘还是两说。有这钱粮,用在修河围堰不好吗?用在赈灾除疫不好吗?百姓生活好了,就能征收更多的赋税。这些赋税,拿来新修几座宫殿,新建几座行宫不好吗?到时候,皇上携着一众妃嫔,在新宫殿,新行宫里面莺歌燕舞、歌舞升平不好吗?

皇帝一听,嗯。爱卿所言也有道理。朕的爱妃,也跟朕提起,好久没去行宫散心了。一直闷在宫里,心情都变得不美了。如果新修一些宫殿或者行宫,该是极好的。

接下来,就是左、右相府在朝堂上的互喷节目。

……

当然,也不用太担心左、右相府在朝堂相互拆台,会引得珑璃大乱。

左、右相府下面,还设有六部,下辖百官。这些机构,都是能够按部就班进行运作的。严格说来,左、右丞相府,谁掌控的六部越重要,数量越多,谁的话语权就越大。

虽然左、右相府,相互看不顺眼。但他们对珑璃帝国境外的国家,心态都是一致的。确切的说,是所有珑璃帝国百姓,对外邦人的观念高度一致。

珑璃帝国,居于东川大陆中央,国土辽阔,向来自视为天朝上国。国都百姓们对境外的外邦之辈,从来都是居高临下的态度。他们称北面的草原游牧民族为北虏;称南面的小国昭昌、洛流、梁殷为南蛮;称东面的大旭王朝为破落户;称大旭王朝分封出去的婉国为花黄子;称西面的玄霜国为暴发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