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外援62(1 / 2)

而且在我们的印象里,我们一直认为鱼类是一种“冷血的低等动物”。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大部分鱼类很少有面部表情。还有很多人会认为,鱼类是进化链条上非常原始的物种。因为几亿年前,有一部分水生动物走上陆地,开始进化。而继续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就好像停止了进化,一直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也许有人会说,也有几个例外,鲸鱼、海豚看起来就更高级一点。但是不好意思,鲸鱼和海豚并不是鱼类,它们是哺乳类动物。面对鱼类,人们就是会觉得它们没有意识,也没有情绪,它们甚至不清楚自己周围的世界是怎样的。

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作者在这本书里,为我们强调的就是这一点。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的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他曾担任过很多部纪录片的解说。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帮助我们了解,鱼有感官,能感觉这个世界。它有情绪、有智慧,能学习和创新,它们甚至还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所以,听完这本书,你会发现鱼类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一个物种,跟人类一样,它们也是具有意识和内在价值的独立个体。

接下来,我就用三个要点,来为你揭开鱼类的秘密。

第一,鱼类是怎么感知世界的?

第二,鱼类有情绪和智力吗?

第三,在鱼类社会,它们也能达成复杂的协作行为吗?

要知道,有没有丰富的感知器官,是研究动物有没有独立意识的重要前提。

今天,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人类有感受情感的能力。但是动物究竟会不会思考,或者说,动物有没有一定程度的意识,有没有和我们相似的情感体验,这还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这个争议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为什么有争议呢?因为有人会说,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动物有意识呢?比如一条生活在水里的鱼,我们拿什么标准去判断这条鱼有没有意识呢?

生物学家雅各布·尤克斯考尔,曾经提出了一个“环世界”的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并不和全部的世界直接关联。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其实是通过感觉器官,把我们感知到的信号组合成的“环世界”。感知到的信号不一样,“环世界”就不一样。所以,如果能理解动物感知器官的运作方式,就能帮我们走进它们眼里的世界。科学研究发现,鱼类可以通过视力器官、听力器官、嗅觉和味觉器官来感知这个世界。

首先,我们来说说鱼类的视觉器官。这个咱们都熟悉,绝大多数的鱼都有眼睛。之前有些人认为,鱼是近视眼,只能看清1米以内的东西。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在水下,鱼类看到的物体就和人类在空气中看到的一样清晰。

科学研究表明,很多鱼类都能通过更高效的方式来拓宽视野。比如,海马、比目鱼都有发达的眼部肌肉组织,两只眼睛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转动,可以同时拥有两个视野。而生活在中南美洲大西洋海岸水域的四眼鱼,拥有分区的视网膜。它们的眼睛上半部分拥有空气视觉,下半部分能看清水里的一切。所以,当四眼鱼在水中觅食的同时,还能提防来自空中的威胁。

甚至有的鱼类,还给眼睛加上了更多的技能。比如剑鱼,为了克服深海的寒冷和阴暗,进化出了给眼睛加温的能力。利用肌肉产生的热量,剑鱼眼睛的温度可以比水温高出1到6摄氏度。这能让它们在追捕猎物时的反应能力,增强了十倍以上。而有些喜欢在夜间狩猎的鲨鱼,在视网膜附近进化出了一层能够反光的细胞组织,增强夜间视力。还有对于色彩的感知,鱼类也超过了人类。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现代硬骨鱼都拥有四色视觉,而人类是“三原色生物”。也就是说,鱼类看到的色彩比人类更丰富。

其次,鱼类有听觉器官,可以听到声音。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鱼类听不到声音。因为和其他动物相比,它们没有露在外面的耳朵。直到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尔·冯·弗里施的天才实验,才第一次证明了鱼类有听觉。他在实验室里,用一条失明的鲇鱼设计了一个简单的研究。在培养了鲇鱼的取食习惯后,他开始在投食前吹口哨。六天之后,他惊奇地发现,当他吹口哨时,鲇鱼就会出来等待喂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