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秘密实验342(1 / 2)

不管你扑灭了多少火灾,最后总会发生一场特别严重的超级大火,它的规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扑救能力。这场大火,一定会烧得漫山遍野。而且不管你换了多少种扑救手段,用了多少先进的救火设备,最后还是这个结果。每年,都是先扑灭一堆小火灾,最后再来一场让你束手无策的大火,把前面的努力全部归零。

这就奇怪了,你看,在美国东部居民移居到这里之前,森林里也经常着火,但从来没有这么大的火。要知道,这还是在没有任何扑救措施的情况下。但是,为什么我扑救之后,火灾反而变大了呢?这个问题,困扰了美国林业局100多年。后来,他们终于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大火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们灭了小火。

你看,要想发生大型火灾,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是要有一场持续的大风,吹遍整片森林。第二是必须得有足够的燃料,也就是干枯的树木。但是,假如此前已经发生过很多场小火灾,就等于提前把这些燃料烧光了。等到大风来的时候,没有东西可烧,火势就蔓延不开。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扑灭小型火灾,会让干枯的树木,保存下来。这等于是在间接为最后那场大火,积累燃料。那么,这个道理,美国森林局当初为什么没想到呢?他们其实是被存量的经验绑架了。前面说过,这些居民,原本住在美国东部。而东部的山区很潮湿,枯死的树木一般都烂在土里,或者严重受潮,根本不会燃烧。所以他们的策略是,见火就灭。不救火,这对他们来说,太违反直觉了。而到了西部,气候干燥,枯死的树木不会发潮,就成了燃料。换句话说,到了西部,环境变了,前提变了,传统的救火模型,也就不管用了。后来,人们还给这类森林火灾,建立了一套专门的模型,就叫森林大火模型。这套模型的核心不是如何灭火,而是如何点火。在大风来之前,人为的先放一把小火,提前把燃料消耗掉,大火就烧不起来了。

好,说到这,有关森林大火的故事,就讲完了。现在,我们通过这个故事,说说到底什么叫多模型思维?在这本书里,作者把人的思考能力,分为四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也是最低的层级,叫作数据。也就是你能直接观察到的事实。在森林大火的故事中,你知道哪里发生了火灾,就已经达到了这一层。

第二个层级,叫作信息。也就是对数据做归类统计,得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比如你知道一年总共发生多少场火灾,造成了多大的损失,这就是信息。

第三个层级,叫知识。也就是你面对信息时的处理方式。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应该用什么技术来扑救,知道怎么组织人员。这些特定情况下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模型。当你掌握一种模型,你就可以说,你是一个有知识的人。

第四个层级,叫作智慧。指的是,你面对不同的情况,在多个模型之间,做出选择切换的能力。比如面对大火,你知道东部的山区潮湿,要灭火。同时,你还能意识到,西部的山区干燥,前提变了,方案也要变。你要从传统的火灾模型,切换到森林大火模型。能凌驾于存量经验之上,切换模型,就是思考的第四个层级,也是最高的层级,叫作智慧。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多模型思维。

菲茨杰拉德曾经说过,第一流智慧的体现,是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还能正常行事。今天,咱们把这句话改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第一流智慧的体现,就是同时掌握很多种模型,并且能够根据环境,切换模型。

作者认为,任何模型,都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它一定是简化的,去掉了某些细节。比如传统的灭火模型,是不考虑树木是否干枯这个细节的。第二,它们都是逻辑化的。比如物理规则,大都可以表现为某个公式。当然,逻辑化,也伴随着代价。这就是模型的第三个特点,前面提过,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全面的。任何单一模型,都没法解释复杂世界。只有建立更多的模型,你才能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咱们引用一句有点极端的话,这是一个生态学家,叫理查德·莱文斯说的。他说,我们的真理,说到底,就是若干独立的谎言的交集。换句话说,模型其实是真实世界在某一个场景下的运行规则。场景变了,规则也要跟着变。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多模型思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简单说,多模型思维,是一种能够根据环境,抛弃固有经验,切换思考模型的能力。这也意味着,要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你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模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将近一百种模型。咱们肯定说不完。但是至少,咱们可以先开个头,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第一组,是两个分布模型,正态分布和幂律分布。

正态分布,也叫常态分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追求平均,一切资源均等的世界。简单说,就是在所有的样本中,那个最接近常态的平均值占比最大。比如人的身高,大多数人,都是不高不矮,比较接近平均身高。再比如高考分数,大多数人都处在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分数区间。满分和零分,都非常罕见。

而幂律分布是,平均值的比例优势消失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赢家通吃的世界。在所有的样本中,少数人,占据了大多数资源。比如财富,少部分人,拥有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再比如流量,网络上的大V,占据着绝大多数流量。而剩下的大多数,粉丝都很少。

那么,搞清这两个分布模型,有什么用呢?简单说,它可以帮我们合理的规划资源,管理风险。

比如,让你设计公共汽车上的扶手高度。考虑到人的身高是正态分布,特别高的和特别矮的都是少数,它的高度就应该是,一个不高不矮的人,伸手恰好能够到的高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