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秘密实验241(1 / 2)

其实我们对锈蚀的不重视,已经给很多行业,甚至人类自己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就拿汽车来举个例子。汽车的每个金属零部件都会生锈,想想看,如果防锈不到位,那些关键部位生锈了、失灵了,像是燃油泵、刹车线不好使了,那都是人命关天的事。书里统计说,从1972年以来,因为重要零部件生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已经召回了好几百万辆车了。

同样的道理,飞机的零部件也会生锈,后果就更严重了。拜锈蚀所赐,美国就有过一架战斗机、一架直升机坠毁,还有一家商用飞机在飞行途中断成了两半。如果事先仔细检查的话,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但就是因为我们没把锈蚀当成一个大问题,以为只是一点点锈斑,没想到零件内部已经锈烂了,这才酿成了大祸。

本书的作者乔纳森·瓦尔德曼是一位环境调查记者,他花了九年的时间,跟各行各业的抗锈专家对话。为了更好地解读这本书,我还采访了本书的译者孙亚飞老师。他是“得到”App的课程《化学通识30讲》的主理人。

听过这本书你会发现,锈蚀不单单是个化学问题,人类跟锈蚀的互动是一个有趣的视角,可以通过它看到人类文明的另一面。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和自然就对立了起来,人们喊出的口号都是“征服自然”。但锈蚀问题却在提醒我们:大自然像一只无形的手,人类种种“征服自然”的成就,可能都会被它慢慢抚平。自然,从来没被“征服”。

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问题来为你详细解读,人类和锈蚀之间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第一个问题是,强大的人类为什么解决不了小小的锈蚀?

第二个问题是,小小的锈蚀是怎么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的?

第三个问题是,从这场特殊的战争里,我们能学会些什么?

你看,一般来说,一场战争如果拖了很长时间,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双方应该势均力敌。但照理说,人类的科学进步这么快,早就把发生锈蚀的化学方程式搞明白了。锈蚀呢,万变不离其宗,就是一些金属的氧化物。为什么我们不能速战速决搞定它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和锈蚀的战争里,根本没有“速战速决”这么一说,锈蚀一直在发生。这里有两个难点,一个是主观上的,一个是技术上的。

主观上的难点在于,锈蚀的后果不一定会马上暴露出来。所以有些产品设计者觉得,只要东西现在好用,将来锈不锈不关我的事,我何必多掏钱去防锈呢?我们现在评估一个工程、一个项目也一样,最直观的是成本和工期的数据,而不是使用寿命。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美国国防部的项目经理,现在你要去制造一批军用车辆。你有两种选择:一个是用便宜的铆钉、廉价的涂料来造这批军用车,这样预算还会有结余,你会名利双收,不过这些车10年就会锈掉。还有一个选择是,用防锈的铆钉和涂料,这样成本会大幅上升,你要么承受上司的压力,要么自掏腰包,但这么造出来的车可以用40年。你会怎么选?

这只是个简化的例子,现实中的考虑因素要复杂得多。作者就提到,美国国防部的项目经理,的确有过类似的困惑。用便宜材料省下来的钱是确定的,而锈蚀的账到底应该怎么算呢?只能粗略估计一下。书里统计说,因为忽视了锈蚀的影响,美国每年要为锈蚀付出4000亿美元的代价。这其中包括桥梁折断、船只沉没、油管破裂、房屋毁坏等等的费用,远远超过他们为其他自然灾害付出的总和。作者还帮我们换算了一下,拿曾经的北美第一高楼西尔斯大厦换算,这笔钱可以盖500多座西尔斯大厦呢!你看,忽视锈蚀的后果,非常不划算。

不过,就算我们有心解决锈蚀,技术上的难度也很大。锈蚀问题很特殊,要解决它,学科范围覆盖特别广,必须得跨行业、跨部门来解决。比如你觉得谁对锈蚀最有发言权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很多跟锈蚀沾边的专业人士,都不认为自己了解锈蚀。

书里提到说,如果你拿锈蚀问题去请教机械工程师,他会让你去找土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觉得,得找化学工程师;化学工程师说,找材料工程师;材料工程师可能给你推荐了电气工程师;而电气工程师让你回去找开头的那位机械工程师。瞧瞧,绕了一个圈,还是没解决问题。这可不是段子,美国最大的锈蚀麻烦之一,就跟这有点类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