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村礼堂野史24(1 / 2)

建国初期,邓小平在决策修建重庆大礼堂时曾说:“我们不仅要有生产工厂,还要有政治工厂。”

这个政治工厂,指的就是大礼堂。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人都在争着进工厂,说来平凡的工人,却是普罗大众最明显的身份标识。不管是参军复原,还是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学校毕业,进入工厂,都是殊途同归的正途。

那时的中国,是个集体生活的时代,伟人的号召,直接掀起了礼堂的兴建高潮。可能传播的范围,离偏远的朱家村,特别的远。可是对于城市,却是争先恐后,递进的项目。要是所在的城市,没有起建一座体面的礼堂,会被直接怀疑城市的级别不够。尤其区别于城乡的特点,就像伟人说的那样,当时的区分,只是工厂还有礼堂。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知识青年下乡,隐在深山的朱家村,也迎来了大票知青的入驻。可是朱家村,成了生产队,除了多了很多青年,也没有其他变化,基础设施,真是差得不行。礼堂建设高潮的消息,传得倒是飞快,从城市到农村,就算是各地的生产队,比拼的干劲,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听说,好些生产队,为了修建礼堂,把民房都拆了。只不过这个消息,在朱家村人听来,简直就是城里人过的日子。房子多了,拆上几间,腾出中心位置,盖个隆重庄严的礼堂。生产队摇身一变,旧貌换新颜,如果有哪位领导或者英模,来礼堂做报告,生产队的地位,迅速就升上去了。

朱家村的问题,朱家村人自己,当然是不好说什么,看看地理位置,村后就是莽莽青山。主要是民房也没几间,想像大城市一样奢侈,要先得有那个做梦的资本。朴实的朱家村人,照例过着自己的日子,好像世界离他们很远,离贵州,应该也很远。

觉得贵州远吗?何止是接近了国境线,赤道都近在眼前了。不过这些,都没让贵州出名,知道了贵州的地形,就足够让人望而却步了。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山地省,是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别的地方的人,与山的距离,是远远的眺望,跳着跳着就忘了与山的距离。在朱家村人这里,这是个笑话,他们就住在山上,谁能和山有距离?

笑话听得多了,朱家村人,原本的农民身份,渐渐的被人认知成了山民。延展开了,农民的朴实,也成了山民的豁达。与山的距离,可以当成笑话,与礼堂的距离呢?如果不加把劲,就只能看着别的生产队修了礼堂,然后朱家村人,成了听到消息的人,或者说是,听到消息的山民。

朱家村生产队,和中国的很多生产队一样,同样聚集了一群知识青年,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虽然在时代的浪潮中,年轻人似乎都是淹没在大潮里的,不会太显眼。充其量,只是在地质队进山的时候,充当随行人员。在茫茫大山中,真的不容易被发现,可是在地质队发回的记录表中,却能清楚的印着他们的汗水。

建设礼堂,或许只是集体生活里的口号,城市里建设,都要看条件而定,成型的礼堂,多集中在工厂中。到了生产队这里,就成了空泛的人员调动,唯一的优点是,工种众多。最明显的效果是,一个生产队喊一声,总能有办法,聚集到工人。也就是说,建设礼堂这种事,在生产队这里,不会差人,差的只能是条件。

朱家村隐在深山,自我感觉不为人所知。可隐在深山也是有好处的,林木资源特别丰富,缺憾只是,山高路远,运到外面成了不现实的处境。别的生产队,要建礼堂,连帮衬木料的可能,都没有。朱家村自己要建礼堂,只差一只伐木队,这个肯定是不成的。木材资源的丰富,只是表面条件,先搁置。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