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组团野趣(1 / 2)

又是平凡的一天啊,知青食堂的吧台,被阳光照射着。不一样的是,朱洱聪不在吧台后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名牌,名牌的材质是长条小木板,知青食堂几人的名字,被悉数写在了上面,展示出来。几个名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特别耀眼,“经理梁婷婷”、“主厨陈圆圆”、“宣传主播范涛”、“山民向导朱洱聪”。

吧台后的装饰墙面,被整理一新,仿佛被重新装修过一样。几个人的名字,配上了新的称谓,被写在小木板上,重新挂了起来。让原本显得空荡荡的知青食堂,瞬间正规了不少,仿佛真的是一家在营的饭店了。

这些小木板原本是,知青食堂的菜名签,上面写的菜名,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名菜。“红烧狮子头”、“西湖醋鱼”、“梅菜扣肉”、“松鼠桂鱼”都在列。

在知青下乡的年代,也在流行盖礼堂,最缺乏的,是建筑材料。在那个集体生活的时代,近乎所有的生产队,都在张罗盖礼堂。可是大多由于条件有限,礼堂只热火朝天的讨论起来,很少有成型的。

偏偏在朱家村,这成了最不是问题的问题,是朱家村最富裕的资源。身在贵州深山的朱家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早在清朝,贵州的楠木,就是朝廷的贡品,那是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清朝灭亡后,就是军阀动乱,再然后是漫长的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在动乱,朱家村还是那个朱家村,村后的莽莽青山,拥有的不只是想像。在那个集体生活的年代,人力是最不匮乏的,遥人来的就是远道而来的老师傅。手艺可以互补,认真的劲头儿,却是任谁都能看到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物尽其用。赶上朱家村这种,满山都是石材、木材的风水宝地,知青食堂迅速地建起来了。

这套流程走下来,石匠、木匠和他们身边带着的徒弟们,也是各展手艺的时候。手艺人的特点是,没有材料是做不出来,有了材料,就没有剩料的可能。于是吧台后的装饰墙上,就多了整墙的菜名签,长条小木板外还配有,清一色的雕花框架。菜名都是师傅们,从古书上面,抄下来的,个顶个都是有典故的名菜。

在整理仓库时,梁婷婷发现了这些菜名签。看着空空如也的吧台背景墙,梁婷婷灵机一动,运用起了菜名签上,空白的背面。知青食堂,出于条件的限制,虽然做不出南北大菜,店内的几个有缘人,可都是职能各异的服务人员。

陈圆圆来了兴致,给几个小年轻,讲着过去的故事:“其实,这些菜品,以当时的条件,根本吃不上。那时候,整个生产队,连个猪圈都没有。在朱家村,唯一的大牲口,就只有驴。区别是,驴是重劳力,一块儿生产劳动,任谁也舍不得下刀的。甚至于,驴有什么事,一帮壮劳力,都有为驴挡刀的准备。”

朱洱聪笑着质疑说:“有这么邪乎吗?”

陈圆圆神秘地解释说:“要不然,就是哪位女同志,替驴挡下了。如果这样,那帮壮劳力,非得羞愤地,在驴棚吊死不可。”

梁婷婷和范涛齐声笑着,朱洱聪笑容僵僵的,没有吭声。

新气象,也彰显了一个新变化,知青食堂开始营业了。只是营业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朱家村,而是放眼,看到了山外的游客。换句话说,能不能有游客上门,是一回事,能不能吸引游客上门,又是一回事。

范涛作为宣传主播,在这里变更为了宣传主管,因为他是真的爱动脑筋的人。这就注定了,范涛会少做很多事,因为精神多集中在思考上面。这是优势,也是劣势,可怕的是,这个弱点,让他身上的特点,不具有代表性。也就是说,范涛的主播职位,只是因为别人不愿意做,才给他安排的位置。一旦发现了,有合适的人选,里面就会在主管的安排下,跃升为主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