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奉命行事108(1 / 2)

“老弟不必谦虚。若是旁人,在这就算是能想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绝不会有老弟所反应的这般快速。”

赵禹抬起手中的酒盏,朝着张汤敬了杯酒,道:“如今这等麻烦事,赵老弟愿意为君王分忧,只怕陛下以往后会更加爱惜你呀。”

“赵大哥可莫要再打趣老弟了。”张汤苦笑着摇了摇头,将酒盏中的酒水一饮而尽,推辞道:“把事情做成了,才叫为君王分忧,这事情若是在老弟我的手中办砸了,恐怕陛下第一个要砍的,就是老弟我的项上人头啊。”

“老弟可莫要自己吓自己啊。”

“赵大哥,这其中的凶险我明白,赵大哥就不要跟老弟我说这些了。”张汤没有在接下任务之后立刻出发,而是反而来请赵禹到四海酒坊吃上一顿好酒,其目的当然不只是叙旧。

张汤虽然自认颇有能力,但在处理这等牵扯到当朝最为红火的权贵之时,张汤的心里还是有些打怵的。

毕竟这开可跟之前他所处理的隆虑侯府以及陈皇后不同。

隆虑侯府虽然也是权贵,后宫当中的陈皇后更是贵为后宫之主,母仪天下,但那只是停留于表面的虚名。

就其本质内核而言,隆虑侯府并没有什么太拿得出手的成绩。

只不过都是停留在祖辈所建立的功勋册上,啃食吸血罢了。

在张汤的眼里,这种人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甚至还不如普通百姓呢。

毕竟普通百姓还要通过一年到头的劳作,来给官府提供税收,并且出力气来给官府干活。

可是这些只知道躺在祖辈功勋册上的后辈权贵,连像普通百姓一样,为官府提供税收都做不到。

他们不仅不需要缴纳任何的赋税,甚至也不需要服劳役。

甚至还能够占据着大量的田庄,蓄养大量的奴婢,来帮助他们免除官府的征税。

这种无用的权贵,要他何用?

张汤处理起这些人来没有半点的心理压力。

可平阳侯府不一样。

如果是之前的平阳侯府倒也还好,虽然平阳侯府要比长安中的其他权贵都低调的多,可毕竟吃了饭却也没干多少活,本质上和隆虑侯府这些人并无明显的区别。

可偏偏这平阳侯府如今出了一个曹襄。

可以说当今长安任何有关于平阳侯府,尤其是关于曹襄的消息,就没有一条消息是小事。

刘彻甚至巴不得每天曹襄吃了什么,穿了什么衣服,晚上盖了几层被子都想知道。

尤其是今天在宫里面,刘彻给自己看的那封奏章,更是直接从邺县八百里加急传回来的。

又不是什么紧急的军情。

换做旁人,哪有这般特殊待遇?

如此大事,当然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张汤此番请赵禹,也是存了想让他帮着自己参谋参谋的想法。

“赵大哥,这可是四海酒坊新出的梅花酒,赵大哥可不能白喝老弟这酒啊。”

“嘿,我就知道你平白无故请我来外面喝酒,没好事。”赵禹拿手指点着张汤,嘿嘿地笑骂道。

如果是在其他地方,有人敢这么请自己办事,他早就当场甩脸子走人了。

可张汤毕竟是跟自己接触这么长时间下来,唯一数不多的几个能跟自己对上胃口的人。

张汤愿意来请教自己问题,他心中并无任何芥蒂。

至于请自己喝的这顿酒,反而说明了张汤这小子会做人。

“我知道老弟想问什么,只是老弟今天有没有发现在外面的平阳侯?”

在外面的平阳侯……那不就是在皇宫外面,堂而皇之地打地铺的家伙吗?

“老弟刚刚跟我说的虽然是两件事,但其中只有一件是重点,那就是曹襄遇刺。”

“皇帝陛下之所以让你前去,就是看中你刚直不阿,想敢敢做,敢打敢拼的性子。”

“而且平阳侯怎么说也是皇亲国戚,别看现在朝堂之上对平阳侯府的作风有颇多微词,但是你要记住一点,真正的动向从来不会被说出来。”

“这朝堂之上最多的还是观望,甚至是在暗地里隐约支持平阳侯府一方的人。”

“至于平阳侯为何会全然不顾及自己形象的撒泼打滚,老弟你觉得是为什么?”

明明是我问的问题,怎么又踢回给我了?

张汤瘪了瘪嘴角,但却还是按着赵禹所说的话开始思考起来。

一来,曹襄在朝廷当中备受重视,尤其是受皇帝本人重视。这一点无可厚非,没有争议。

所以当曹襄出事的话,刘彻本人一定是非常恼怒的,这种事情绝对要严查到底。

但朝中对此事看热闹的人一定是大有人在的。

甚至是因为曹襄所做出来的种种行为,而被触动到了利益的那些人,说不准还会在暗中推波助澜。

刘彻无论是派谁前去,任何一个在朝中有点牵扯瓜葛的人,都有可能会被其他人改变想法。

反倒是像自己这种,在朝廷上无牵无挂,整个人都绑在皇帝这条大腿之上的,反倒是不会被其他人说抛出来的诱饵所诱惑。

也就是说皇帝派自己前去,是要帮曹襄站队的。

平阳侯府这边,当然是乐见其成。

甚至对于平阳侯本人来讲,自己的儿子在外面受了欺负,他这个当爹的如果不表现出点动作来,反而会叫别人落下话柄。

何况平阳侯府本身也不是可以被人随意拿捏欺辱的。

尤其是还在外面一个小小的邺县。

要不是出了这档子事,估计曹襄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这中原大地上,还有这么一个县城。

曹寿哪里会忍?

所以他在皇宫当中撒泼打滚的行为,就是给自己在外面的儿子争一个公道。

也是给了皇帝一个借口。

任何事情都可以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张汤自小就和这些牢狱之事打交道,对其中的门道和弯弯绕绕最为清楚。

明明看起来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可能追查到底,最后仅仅是因为一个很小的疏忽。

这个时候判决的话就不会判的那么狠。

曹襄远在千里之遥,谁知道那边的具体情况到底是什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