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董仲舒的担忧89(2 / 2)

所以如果说,曹襄是一个完全的甩手掌柜,当然是有失偏颇的。

可那些其他的麻烦事,全都甩给董仲舒这一个人,又是实打实的。

好不容易处理完自己手中的这些麻烦事,董仲舒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

但很快他就发现今天的曹襄神情不对。

曹襄以往表现出来的样子,或是充满活力,或是疲惫不堪,董仲舒都是见过的。

但他还从来没见过曹襄能够眉头郁结,如今天这般模样。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疲惫了。

有心事!

“太守的样子看起来似乎是有些为难?”董仲舒开口问道。

曹襄没有隐瞒,点了点头。

“刚刚聂元同那边传来消息,黄河决口,黄河之水淹了整个南部地区,如今山东更是流民四起,已有反贼掀起反旗叛乱。”

“竟有此事!?”

董仲舒听到这消息时,顿时惊了。

黄河向来脾气不定,如今正值雨季,黄河在这个时候决口,恐怕所造成的破坏不是一丁半点。

何况因为黄河水患,导致山东地区流民四起,甚至已经有反贼叛乱。

毫无疑问,这些反贼的主要力量,必定是流落到山东的灾民。

山东那地方本来就容易躲藏,天生就不适合朝廷军队进行剿匪。

想要平息叛乱,最好的办法还得是招抚为主。

可招抚是需要粮食和钱财的。

朝廷能不能凑足这些粮食和钱财是一方面,能不能把这些粮食和钱财运到地方,又是另一件事情。

黄河决口的根本不解决,这些灾民原本的田地就种不下去。

没有田地可以耕种,自然就没有能够收割的粮食吃。

人都没有吃的了,不造反难道还能等着饿死吗?

可问题就在于,朝廷能把这源头堵上吗?

“朝廷那边做何反应?”

“汲黯和郑当时,已经奉旨征调民夫前往瓠子口,这两人还算是朝中能干点事情的家伙,估计情况会好上一点吧。”

曹襄话是这样说,但脸色可没有丝毫的平缓。

“只是我担心时间拖得太长,事情会闹大啊。”

曹襄已经从书架上找出来了一张黄河下游地区的舆图,摆在了自己的桌案上。

董仲舒顺着曹襄的眼神往舆图上面看去,赫然发现,曹襄此时看着的地方正是在黄河以南的淮泗地区。

“太守担心这些流民会南下?”董仲舒轻声问道。

曹襄皱着眉头,只是缓慢但却用力的摇了一下头,随后就没有说话。

作为知晓后面历史的曹襄,他当然清楚在汉武帝时期,还有一场可以被称之为闹剧的淮南王谋反案。

淮南王本身是个能力一般的家伙,谋反来谋反去,如果按照正常历史走向的话,他真的东窗事发的时候,还要再往后推上几年。

那个时候,朝廷的实力已然达到顶峰,刘小猪的地位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般的巩固。

淮南王并没有足够多的支持者,自身也没有那般能力,来挑战已经达到顶峰的中央朝廷。

所以根本就没花费多大的力气,这一场淮南王谋反,便被刘小猪挥手指就平定了。

可是同样,按照正常历史走向的话,如今可没有发生过任何流民造反的事情。

这一件根本没有在史书当中出现的流民造反,是否会让淮南王蠢蠢欲动的心思被勾引出来,从而选择提前动手呢?

如果再等上几年,淮南王的年纪更大一些,也就没有年轻时候的锐气,到时候即便是还有一丝反心,但也被时间消磨的七七八八了。

意志不坚定,想要拿捏起来自然是易如反掌。

可如今的淮南王还是挺年轻的。

何况淮南王麾下,也有不少有本事的人为他效命。

而且这些人,和刘小猪所奉行的儒术,是截然相反的路线之争。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真有这个机会能够把刘小猪拉下马来,这些人绝对是乐意至极的。

现如今,整个黄河以南地区被淹成了一片泽国,为数不多还没有遭受太多波及的山东地区,更是被造反的灾民填补了空缺。

谁也不敢保证淮南王麾下的那些人,会不会趁着如此好的时机搞事情。

就算是淮南王自己没那个本事和胆量,但架不住他手下有人能帮他出主意。

甚至直接裹挟淮南王,也不是没可能。

“若是真的牵扯到淮泗,那问题恐怕就大了。”董仲舒不知是突然想到了些什么,眉头同样低了下来,道:“而且就在下感觉,汲黯和郑当时此行,恐怕不会太过顺利。”

“哦?为何?”

“太守之前说,此次黄河决口是发生在南岸,北岸并未有太多损失。”

“不错。”曹襄点头。

董仲舒则是叹了口气,道:“若此次黄河决口发生在北岸,说不定还会顺利一些。黄河北岸多是朝中勋贵的封地,如今黄河南岸遭灾,百姓生灵涂炭暂且不说,但被淹没了如此多的良田,必定会导致粮食的价格飞涨。”

“如今手中有粮食的,恰恰就是这些黄河北岸的勋贵们。”

“更不要说,还有不少人想趁着这个当口,侵吞黄河南岸的土地。”

“受灾的时间越长,他们能得到的好处也就越多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