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冶铁50(1 / 2)

不是每一个学子,都是如同大族子弟一般家世殷实,可以请诸多先生教授自己。

即便是小有资产的家庭,也最多就是请一两个先生顶天了。

绝大多数的平头百姓,一辈子都不会踏入请先生那道门。

邱万彬属于其中的中间层级。

他家境当然不像是那般大族子弟富裕,但能够拜师董仲舒,足以说明他的家境绝非贫穷。

“我报的冶铁。”

“冶铁?”

听到邱万彬这么说,提问的学子明显一愣,再看向邱万彬时,就好像是在看一个新的陌生人一样。

作为同窗,邱万彬在董仲舒的这一届弟子当中,属于特别优秀的行列当中了。

董仲舒在课上提出问题的时候,邱万彬往往都是第一个作答的,并且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得到董仲舒的赞赏。

这其中的难度,只有真正上过董仲舒的课的学子,才有亲身体会。

邱万彬理所应当是一个一心向儒之人,而且邱万彬以前所展露出来的样子,也确实很符合大家心中中邱万彬的样子。

甚至董仲舒都对自己的这个弟子赞不绝口,称他有古贤人之风。

四门必修课不得不修,这个是真的没办法,但是四门选修课,他们这个圈子当中绝大多数人都去报了商学。

剩下的人当中,也几乎都去报了农学。

如今刚刚经历过文景之治的繁荣,整个民间重农抑商的风气并不严重,甚至商业已经成为了民间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

尤其是在这寸土寸金的长安城当中,许多大商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农学自不必多说,作为朝廷官府最为提倡的农业,也是古书中经常褒之的农事,亲身去体会一下,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觉得是一件坏事。

可是冶铁不同。

虽然他没有亲历参与过,但光听这名字也知道,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活。

邱万彬在体力方面并非是强项,儒学课上,邱万彬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甚至在算学课上,他也是最为活跃的几人之一。

但是在射学和御学这两门课上,他就处于中游,甚至要排在中游靠后的水准了。

这样的人,尤其是本身就对算学有极为浓厚的兴趣,在四门选修课程当中不去报商学,反而去报冶铁。

这算什么,难道是要挑战自我吗?

邱万彬当然看出了自己同窗的困惑,不由地将手中的算学书放下,无奈地叹了口气。

“并非是我不想去学商学,而是我去报的时候名额已经满了,虽然仍然可以跟你们一起去听,但是最后结业的时候,商学这门课并不算在我的选修结业成绩当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