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年不中(2 / 2)

李有田的年纪最小,九岁的他坐在大板凳上,双脚还够不着地面,别人见他头戴粗布方巾,身上厚棉衣外套着长衫,便知也是来参加县试的。

吃了一会,隔壁桌起身走来一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此人唇红齿白,身姿姚挑,举着酒杯对着李有田一拢手,“见过小友,在下陆庆华。”

李有田略一错愕,连忙起身有模有样行礼,“陆兄谬赞,在下李有田,只是一介白衣罢了。”说着作势请人入座。

见他年纪小却已有读书人做派,大堂里便传来善意的笑声。

黄庆华也不客气,寻了一条干净的凳子,撩起身上锦袍便坐了下来,还让人把自己桌上的酒菜端过来。

“哈哈哈,我比你年长,称一声陆兄倒也不为过。”

“实不相瞒,为兄还是第一次在谷阳县见着兄弟这般年岁的读书人参加县试,兄弟可满一轮?”

陆庆华显然是个自来熟,倒是借他口,问出了酒肆里其他人的好奇。

李有田将杂鱼挪到自己目前,笑道:“兄弟今年不到十岁,县试倒是第一次参加,涨涨见识。”

其他人点点头,不到十岁的年纪,考秀才确实小了点,积累经验是真。

陆庆华却不怎么想,张口道:“父母在不远游?”

李有田:“游必有方。为人子之礼,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坐等粘榜,李有田心绪紧张下,顺着话音,把破题的八股文给背了出来。

突然发觉周围安静许多,才惊觉过来,连忙闭口,起身朝着周围拱拱手。

只见那几个士子咀嚼着李有田的文章,只觉得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期间还引经据典,而且用词颇为新颖,不落窠臼,倒叫人耳目一新。

“不对吧?'父母在不远游'怎可如此解题?!”

一身穿浆洗发白的长衫中年儒生站起来,眼神有些迷惘又有些担忧,“此句难道不是强调孝道,我辈读书人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怎可如此...怎可如此理解?!”

说着说着,此人声音渐大,最后竟快步走出了酒肆。

“哎,孔兄,孔兄!”

一桌的几人见此,连忙挽留,却已迟了。

“这位是?”李有田疑惑道。

“哈哈哈,在下尤京城,李小友不必诧异。”另一桌走出一位书生笑呵呵的,胖脸上一脸和气。

李有田起身回礼,邀请入座。

“此人在这谷阳县读书人的圈子里也不是甚么秘密,考了二十年秀才,连个童生也没得,却也不放弃,家中都快断粮了,全靠做屠夫的岳父接济。”

尤京城笑着摇摇头,脸上既有嘲讽也有同情。

李有田顿时来了兴趣,连忙问道:“此人姓孔,不知全名叫什么?”

一旁的陆庆华显然看不起这类人,脸上露出不悦,“没有才华还硬要科举,这种草包连累家人过苦了日子,实在该紧紧皮!我却是有所耳闻,此人叫孔乙......”

......

李有田这顿饭吃的叫一个久,与酒肆里的读书人都见了礼,各人谈天说地,期间越是交谈众人越是觉得李有田眼界不凡,看人看事往往能一针见血。

开玩笑,毕竟是读过大学的人,再怎么也不是几个年轻学子可比的。

陆庆华看向李有田的眼神也愈发闪亮,仿佛见到了一块璞玉。

直到申时三刻,远处县学门口开始上人了,众人才意犹未尽起席,一同前往看榜。

李有田背着包袱跟在一旁,看着儿子被怎么多读书人众星捧月,心中涌起无限自豪。

很快来到榜前,只见两个衙役已经粘好名单,应考的学子将其围的左一圈右一圈,陆庆华等人也开始往里挤。

好在李大根身材壮硕,足足六尺高,再加上股三肌发达,不肖两下便挤到近前,惹得众人抱怨一片,好在他还顾虑李有田读书人的身份,没有将他抗在肩膀上。

李有田借着老爹威风,赶紧一目十行看过去:

第一列...没有

第二列...额,陆庆华

第三列...尤京城...张斌...

第四列...没有

第五列...还是没有

......

李有田心中一凉,怎么会没有呢?

我的文章明明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区区一个县试第一考?!

没理由啊!

再次确认一遍,这一遍李有田仔仔细细将榜单每一个入围的名字都看了,结果并没有自己的大名。

凉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