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东吴的不可抗力:孙亮(1 / 2)

《三国演义》用现在的话说是古今第一战争爽文,在真实的历史构架中,不太夸张的进行了演义。故事和人物也都基本参照正史,以蜀汉刘备集团为故事男主,曹魏为男二,孙吴为龙套,展开了那五十多年英雄辈出的三国画卷。

大概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不服了!东吴怎么就炮灰了?周瑜,黄盖,孙权,鲁肃,等等,这都多有意思的人物呢?

提问:刘备之后的皇帝是谁?答曰:刘禅、

再提问:曹操之后的皇帝是谁?答曰:曹丕。

再再提问:孙权之后的皇帝是谁?答曰:孙策?孙坚?还是孙什么来着?对了,孙权做过皇帝吗?

你看,这就是炮灰!

但是,我觉得他们真的很有意思!刘备是白手起家,那谁不是呢?

先用简单的话语总结一下这一门三父子:孙坚,孙策,孙权。

孙坚据说是孙武的后人,会打仗,人也机灵。当时全国兴起一阵最炫民族风:打董卓。孙坚也跟着贵族少爷袁术四处升级打怪。那时候打董卓就是一个幌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大家共同的目的都是成为那个大鱼,能有越过龙门的那一天。

孙坚跟着袁术南征北战,他智勇双全屡战屡胜,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人生第一桶金:军队。其实也就是一个小连长,毕竟袁术当时也很难挤进京圈富豪榜中。后来在打刘表手下一个叫黄祖的人的时候,不幸战死了。年纪不大,三十出头。

孙坚有四个儿子,但是也有别的史书记载是五个,本文基本参照《三国志》,就是四个儿子。出名的就两个,老大孙策,字伯符,老二孙权,字仲谋。以前人说伯仲之间,就是老大老二之间,老大是正主,家里有什么大头都归他。老二是备用,以前缺医少药,养活大一个儿子不容易,万一老大不行,老二就顶上。至于后面的老三老四,基本没太多存在感。

老大孙策,就传说中大乔的老公,公元175年生人,父亲孙坚死的时候,他才17岁。

孙策找到老东家袁术要父亲的财产。我爸在你家打这么多年工,工资该结算一下了吧。

袁术是万年老赖,就是不给。如果换做一般人,那要么磕头求告,要么兵戎相见,可是孙策对付不给工资的老板有多绝?他就要到了一小部分的路费,走了!只身来到江南,从头开始奋斗。拒绝跟无良商家内耗,放弃沉没成本。

孙策是个有大智慧的战略家,在此可见一斑。还有,他还是个帅哥!《三国志》说他“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就说这人长得帅,总带笑,知人善任,心胸豁达。《江表传》说:“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这人得多大魅力,老百姓一听说他要来,都丢了魂一样!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顶流啊,单独出本写真集都行,却在《三国演义》里沦为炮灰。世人都知道周瑜和小乔,殊不知孙策和大乔,人家也是神雕侠侣。而神雕侠侣的雕,就是孙权。他常常跟在兄长的身后,孙策很疼爱这个弟弟,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

孙策死于公元200年,年仅二十五周岁。前面说汉献帝的时候提过,公元200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官渡之战。孙策想趁着曹操不在许都,给皇帝劫走。皇帝在三国初期就像家里的“老娘”,哥三个都孝顺,都想接到自己家里去住。当然主要是这个老娘手里握着一笔财产,叫做九鼎。

可是孙策还没得逞,被人一箭射中脸。话说打人不打脸,尤其这么个顶流帅哥,你给人毁容,这星途就基本结束了。孙策重伤不治,死了。

他临死前将年仅十五岁的孙权托付了给了他的老部下们,张昭,周瑜,黄盖,程普等等。说是老,也都是三四十岁,尤其周瑜,跟孙策同岁,还不到26。

孙策看着哭成泪人的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临死之人,看得还是很清的:打天下你不如我,守天下我不如你。

三国时期出来很多这样的君臣,兄弟,他们之间很难分清是君臣还是兄弟,都是真正可以为了彼此两肋插刀,以江山相让的。谁说政治家一定没有真性情,其实他们的人生轨迹,才是真正的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性情。

孙权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他就一直哭一直哭。还是张昭拉住孙权,大声呵斥:“孝廉,此宁哭时邪?”大哥,这是哭的时候吗?孙权早年是“举孝廉”出道,所以张昭这样称呼他。

江东基业是孙策打下来的,谁能服你孙权一个黄口小儿!张昭意思很明显,赶紧出去骑马到军队面前立立威,这样哭哭啼啼要是被将领们看到,东吴今天就亡了!

孙权立刻会意,按照张昭的话去做了。后来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包括赢得赤壁之战,包括赢得夷陵之战,还有传说中的“草船借箭”,江东彻底姓孙了,孙权的“孙”。那时候计谋不像专利,《三国演义》说十万支羽箭是诸葛亮借的,那就是他借的吧,反正孙刘联盟,谁借都一样!

果不出孙策所料,孙权是个天选守成之君。他不仅守住了江东,使得魏蜀吴呈三足鼎立之势,自己也登上了皇位,而且在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只要东吴参与了,就从来没失败过!枭雄曹操输掉了赤壁之战,男主刘备输掉了夷陵之战,都输给了东吴,一群二三十岁的小伙子。

孙权为人还谨慎隐忍。曹丕给汉献帝逼退位之后,刘备一天都没等,立马宣布我给大汉续命,孙权却又耐心的等待了整整九年。他先是向曹魏称臣,又跟蜀汉暗通款曲,直到夷陵之战打败刘备,他才正式称帝。能做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确实不是一般人。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有很多夫人,活到七十一岁高龄,却只有七个儿子。这七个儿子,有两个做过皇帝,三个当过太子。但是至少在孙权生前,最后一个正八经的太子,是孙亮。孙权死后,继承皇位的,也是孙亮。

孙亮是孙权幼子,孙权61岁老来得子,宠得不要不要的。“权春秋高,而亮最少,故尤留意!”。不过这老孙家确实是基因太好了,个个长得帅不说,还都聪明伶俐,甩刘禅好几条街那种。所以说后来司马炎能统一全国,建立晋朝,真的完全靠吃鸡。用三国时期著名歇后语形容,那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英雄们都老了死了,才轮到他司马炎捡漏,成了有史以来最无能的开国之君。

本来太子之位并不是孙亮的,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孙权的长子叫孙登,能文能武,孙权心头白月光。还把周瑜的女儿娶过来当儿媳妇,还叫来陆逊辅佐他,陆逊什么人?不到三十岁就打败刘备的人,火烧连营七百里便出自于他手。孙登自己也争气,既有宽和为政的觉悟,又有武力震慑的胆识。不出意外,统一全国的就应该是孙家。

可意外是孙登死了,在他三十三岁那年。很显然孙权的长寿基因没有传给这个儿子。孙权悲痛欲绝,说:“国丧明嫡,百姓何福!”确实一语成箴。从这之后孙权对哪个儿子好像都是淡淡的,可有可无的,直到老来得子。

二儿子孙虑死的更早,所以正常情况下,太子就是三子孙和的。而孙登跟这个三弟一直关系很好,孙和人如其名,待人和善。所以孙登临死之前直言要让三弟孙和继任太子之位。

这就有意思了,从来都是皇帝临死前留遗诏,说谁谁继承我的位置。这太子之位居然也是前太子可以指定的,可见孙登的地位之超然。

孙权于是让孙和当了太子。他入主东宫后跟大哥一样,宽仁,聪慧,不出意外,将来他当上皇帝,东吴前景也会很好。

意外就是四儿子孙霸。人就是这么回事,你说前面还有三个人在排队,他就会低头安心玩手机。你要说下一个就轮到你了,他就会赶紧放下手机,准备好一切,伸长脖子探头探脑地向前看,焦急地等待,还不时催促前面的人快点。

孙霸本来是老四,前面三个哥哥一个赛一个的聪明伶俐,他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结果太子一轮到孙和,他看见曙光了。于是他开始陷害太子。

当然孙和并没有多大错处,一个孙霸远远不够的。孙和能被拉下马,是因为自己有个大姐,偏巧她跟自己的妈妈王夫人不和。

这个大姐就是全公主,是孙权的大女儿。孙权女儿奴,特别喜欢这个公主,给起个名字,叫大虎,还把她嫁给了周瑜的儿子。

就说这孙权是有多喜欢周瑜!自己最喜欢的儿子,得娶周瑜的女儿,自己最喜欢的女儿,要嫁给周瑜的儿子。

可惜周瑜儿子早亡,全公主改嫁一个叫全琮的,因此被称为全公主。

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全公主看孙和那个跟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妈妈王夫人不顺眼,两个女人的斗争,最终波及到了太子孙和。

全公主明白,孙和将来当皇帝,那王夫人可就是太后。自己现在可以压她一头完全是因为父亲孙权还在,等将来她当了太后,那自己下场好不到哪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孙和不能继承大统。

她拉人下马的方式也是典型的女人的办法:告状,添油加醋那种。

她找到爸爸孙权,说爸爸你病重期间,让孙和代替你去太庙祭祀,他却顺便去太子妃叔叔家里去住,肯定是去谋划什么事情了,才能给祭祀这样的大事放一边。

你说他一个太子,能谋划什么?总不会是打听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吧!

全公主继续说:爸爸你病重期间,孙和母亲王夫人的行为就更诡异了,时常偷偷笑出声。

孙权一听彻底炸了,这不就是盼着我早死,他们好当皇帝和太后呢吗!皇室中的质疑,不用有实锤,空穴来风就足矣了。王夫人抑郁而终,或者说,吓死了。

母亲这样,孙和当然也岌岌可危,恨屋也是可以及乌的。犹豫再三,几年后,果然孙权废了孙和的太子之位。

公元250年,孙权废了太子孙和,将他软禁起来。同年,孙权又知道了四子孙霸害孙和的事情,一怒之下赐死孙霸。而这一年的十月,孙权册封自己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并且让他的母亲也同时当上了皇后,潘皇后。所以这一年,孙权到底在干什么!

而对于孙亮,这一年他是幸运的,天命所归。

公元252年正月,委屈巴巴的孙和被封为南阳王,去长沙吃臭豆腐去了。三个月后,孙权去世。

孙亮理所应当的成为下一任皇帝。他生于公元243年,被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是个一年级的小豆包。当皇帝的时候也无非才九岁。他的哥哥们死的死废的废,而彼时的孙权年近七十,已经不管什么长子嫡子了,全凭喜好定了一个太子。你们说孙亮不是嫡子,那就让他母亲成为皇后不就完了吗?至于他不是长子,谁问的?是四子孙霸还是五子庶人孙奋,还是六子孙休?谁敢问啊,谁问你就砍了谁,一直砍到孙亮是长子对吗?就这样,孙亮成了最后的捡漏王。

四年级的孙亮成为东吴第二任皇帝,就跟孙策留下重臣辅佐孙权一样,孙权也留下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孙亮,这个人叫诸葛恪。在三国时期,姓诸葛的八成能和那位千古一相扯上关系。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大侄子。智慧还是有的,但不多。同时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废太子孙和的正妃张氏的舅舅。那么问题很明显了,他在血缘上至少会倾向于自己的外甥女婿当皇帝吧!

这其实是个悖论。诸葛恪想要靠着皇权得到位极人臣的尊荣,那么他现在已经是了,他还需要推翻孙亮,辅佐一个跟自己一毛钱关系没有的外甥女婿孙和吗?当然不会!

张妃托人给他带个信:说自己啊,受不了长沙这臭豆腐味了!诸葛恪给大外甥女回复:放心吧,你将来不能一直在那。

其实他们之间真的就是亲人之间互相问候。可这给孙和引来了杀身之祸,这是后话。

先说孙权一死,曹魏感觉机会来了,孙亮顶多算个大童,冠冕都撑不住。辅国大臣诸葛恪一听就是个搞后勤的好手,打仗应该牛不过曹家。于是曹魏派出司马昭浩浩荡荡的来打东吴歼灭战了。

诸葛恪当仁不让,这种叫保卫战,打的光荣。以少胜多,稳固了江东,司马昭之心,分分钟滴血。当然这时候的诸葛恪更加风光了。他仗着孙亮年纪小,自己又刚立旷世奇功,于是得陇望蜀,想赶紧“加九锡”。

第二年,诸葛恪彻底飘了,他想灭了曹魏。

他发现所谓的曹家,司马家,也不是战无不胜的嘛!之前自己家的家族荣耀诸葛亮N出祁山都打不赢,自己竟然牛刀小试就以少胜多。所以这次他东拼西凑了二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大长江,想打曹魏歼灭战了。

历史证明,东吴被动挨打的时候,那是战无不胜的,但如果主动挑衅,那是逢战必败的。

诸葛恪坑惨了江东父老,铩羽而归!这要是有点气节的,就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自杀就得了呗。然而他找了一群替罪羊,把战败的责任推脱了出去。

人真的是很复杂的。这样的诸葛恪,看起来是个懦弱的人,但其实他执政初期,稳固江东政局,减少人民赋税,抵抗曹魏入侵,简直是张昭加周瑜还带个PLUS。仅短短一年之后,他就成了过街老鼠,江东的蟑螂。

孙亮早就看他不顺眼了,他只是年纪小但不傻。看看他爸爸,大爷,爷爷,哪个不是年纪轻轻干大事的,这老孙家在“年轻干大事”这件事上是内卷很严重的。

他联合宗室孙峻杀了诸葛恪。这一年,孙亮十周岁,有皇位,有智慧,有手腕,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他简直无敌了。

诸葛恪一死,他跟外甥女的来往信件肯定是藏不住了。谣言就出来了,说诸葛恪要拥护孙和当皇帝。孙亮年幼没有亲政,不方便出面,是孙峻直接手动赐死了孙和。堂堂一个皇子,前太子,前前太子孙登临死前推荐的太子,就这样窝窝囊囊的结束了一生。他莫名其妙的被废,被杀,但孙和其实没做过什么错事,一生都在“被连坐”。他死前,妃子张氏对他说:“无论吉凶,我不会独活。”两人一同赴死。上演一出“衰王别姬”。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