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我和我最后的倔强:北魏元子攸16(1 / 2)

元子攸,或者叫拓跋子攸,生于公元507年。这一年,北方的政权仍旧是北魏,在位皇帝魏宣武帝元恪论辈分是他堂兄,他们有共同的爷爷元宏;南方政权史称南梁,在位的正是高寿仅次于乾隆皇帝的梁武帝萧衍。

这些皇位更迭,南北对峙跟婴儿元子攸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与皇位无缘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这一支已经逐渐远离“嫡长血脉”,还因为皇帝元恪人家有儿子,就是太子元诩,最重要的是元子攸的父亲是个忠直的王爷,人家对皇位根本想都不想。

元子攸算是他父亲的“老来得子”。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元勰(读如邪)生理年龄不算大,才34岁,但是按他的寿数来看,可以说是“风烛残年”了,因为他死于35岁。

故事还要书接上文,追溯到六十多年前太武帝拓跋焘在位的时候。

当年拓跋焘四处征战,为了统一北方曾经灭了盘踞在今辽宁一带的一个国家:北燕。大部队还没开到,北燕的君主冯老二就吓得赶紧给自己女儿送去“和亲”,然后拓跋焘又娶了媳妇又灭了北燕,双喜临门。

冯老二虽说被摆了一道,但这个人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值得同情。他是北燕的第二任皇帝,而皇位正是他从自己大哥北燕开国皇帝冯老大那篡来的。篡位就算了,他还杀了自己大哥全家,侄子侄孙一个没放过。

风水轮流转,苍天饶过谁,现在到他家被灭族了。

冯老二有几个儿子眼看情形不对,老爹跑路也没有带上自己的打算,干脆直接投降了拓跋焘。其中有一个小女孩,是冯老二的小孙女,跟着父亲一起投降过来,后被贬为奴役。好在她有个亲姑姑此时也算是北魏后宫团里有位份的妃嫔,就是之前“和亲”那位,所以小女孩的日子也不至于太难过。

这个姓冯的小女孩嫁给了拓跋焘的长孙拓跋濬(读如峻,通浚)。

拓跋焘晚年嗜杀,连累太子拓跋晃忧惧而死。拓跋焘被宗爱杀了后,这个太监立马立了一个傀儡皇帝,转眼不到一年又觉得这个皇帝不太理想,有抱负的大太监宗爱又给这个傀儡杀了,一个人实现了对拓跋家的doublekill。

再上台的皇帝就是憋屈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他这个人兼具他爸爸和爷爷的个性:火速杀掉宗爱,肃清朝堂这雷霆手腕像他爷爷;潜心向佛这点心性像他爸爸。当年拓跋焘灭佛,已经成为太子的拓跋晃就曾暗搓搓的保护了很多佛门弟子。到了他儿子接管皇权后,更是大刀阔斧直接推翻爷爷的政策,开始恢复并且保护佛教。著名的云冈石窟就是拓跋濬在位期间主持修建的。

拓跋濬还做了一件对北魏影响深远,或者说使得北魏能延续国祚百年的事情,就是他立了当年那个姓冯的小女孩为皇后。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孝庄太后和康熙皇帝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北魏有“子贵母死”制度,所以不同于康熙是孝庄太后的亲孙子,后来的元宏血管里没有流一滴冯太后的东北人的血,其余的事情,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也可以说是复制黏贴。

拓跋濬是个好皇帝,他接手爷爷常年征战,宗爱霍乱朝堂后留下的烂摊子,凭借过人的毅力和才能扛了过来。尤其胡人从进入中原这近二百年时间,总是在一件事上翻车:喝酒。拓跋濬对此深恶痛绝,他不仅不嗜酒如命,反倒下了禁酒令。胡人开始汉化,开始走向文明礼教的脚步就如同他的禁酒令一样进入到“急速融合”的阶段。

胡人身体素质再好也不能长期996,硬扛的代价当然就是积劳成疾,进而英年早逝。拓跋濬死于公元465年,年仅26岁。

冯皇后成了冯太后,新任皇帝拓跋弘对她这位嫡母也是尊重有加,就像后来的顺治帝对待亲母孝庄太后一样。

皇帝年纪轻轻就去世,太子自然也不会太大,拓跋弘仅仅11岁,朝政当然落到冯太后手里。当年拓跋珪规定“子贵母死”的初衷是怕太后干政,可是他就没想到,所谓嫡母,不也可以干政吗?而且皇帝不是亲生儿子,不要说干起政来可以毫无顾忌,就算杀皇帝也没啥心理负担吧!

这种就跟赌博差不多,看你能摊上个什么样的“嫡母”,要么怎么说“娶妻不贤毁三代”呢。

好在冯太后还算可以,政治智商比较高。随着拓跋弘长大,冯太后归政,两人的矛盾和较量也逐渐白热化。公元471年,仅仅当了六年皇帝,还未满18岁的拓跋弘,也不知道是被迫还是真的疲倦了,不想像他父亲一样过劳死,他选择了退位让贤。

群臣疯了,冯太后也疯了。就跟顺治帝要出家一样,拓跋弘也“常有出世之心”。大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好歹劝住拓跋弘没有给皇位随便传给哪个怪叔叔。

可就在大家刚刚松一口气的时候,拓跋弘郑重宣布,传位给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太子,自己以太上皇身份继续把持朝政。

这波操作彻底激怒了冯太后。公元476年,拓跋弘离奇死亡,史书说是“终至宫闱剧变”。具体怎么死的,是不是冯太后动的手,谁也不知,又一桩历史悬案。只可怜拓跋弘“退休”生活五年不到,年仅23岁,比他父亲去世时候还年轻。

拓跋弘跟北魏大多数的皇帝一样,昙花一现,好坏都没有人在意,他只是一道开胃菜,接下来的才是正题,北魏不仅没关门大吉,反倒迎来一位胡人皇帝中的顶流:元宏。

公元476年,9岁的拓跋宏实际上已经当了五年的皇帝,但只有在父亲去世后,他的时钟好像才开始转起来。冯太后晋升为冯太皇太后,再一次出山辅佐。

在拓跋宏长大这段时间,冯奶奶一边手把手教学,一边认真管理着北魏,她好像把全部的耐心和热心都倾注在了这个“孙子”身上,而拓跋宏对这位“奶奶”更是比亲奶奶还亲。

后世赞叹拓跋宏的功绩主要是因为他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当其冲就是他改革了制度: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

简单来说,就是给普天下的“杨白劳”自由,限制“黄世仁”们手里的土地、人力资源,让老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个制度是冯奶奶大力推行的,小学都还没毕业的拓跋宏只是听奶奶的话办事,只不过他是当时的皇帝,成年后仍继续推行这些政策,所以这些功绩几乎看不到冯奶奶的影子,但实际上,拓跋宏的每一个举措,甚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跟这个东北老太太都脱不了干系。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而不是仅限于宫斗的后宫佼佼者,冯奶奶对待朝廷官员也是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既然自己是老板,就得给打工人发工资。冯奶奶建立了北魏的薪酬制度,当官的有“俸禄”拿。

没错,在这之前,北魏的官员上班是没有工资的,只拉磨不吃草。

我绝对不信北魏有一个饿死在岗位上的朝廷官员。反正我说北魏当官的不靠贪污腐败就能锦衣玉食、平步青云,信不信随你。

冯奶奶这招看起来多余,但却切切实实的能唤起一部分真心想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员的良心,因为之前是不得不贪,现在是既能解决温饱,又能实现抱负,何乐而不为?

而对于北魏继承人的培养,冯奶奶更是功不可没。她对拓跋宏最目光长远的教育当属让他学习汉人文化,这使得拓跋宏几乎成了一个汉学家。他在自己短短33岁的生命中,做了五胡近二百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全面汉化。

第一步,迁都。拓跋宏觉得北魏都牛成这样了,永远在一个三线城市平城窝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南迁到洛阳为国都。第二步,服化道。汉人有个成语叫“披发左衽”,说明“左衽”是野蛮人。拓跋宏觉得要改就改彻底,语言要说汉语,穿着要穿汉服,常年打猎放羊持鞭子弓箭的手也要换道具,拿起锄头耕犁去种地,搞农业。第三步,通婚。自己这一代肯定是纯种鲜卑族了,但是下一代都得变成半个汉人!之前冯太后当政的时候就下令禁止鲜卑族内近亲结婚,拓跋宏更进一步,族内都别结婚了,带大家见见世面去!他坚持从我做起,一口气娶了好几个汉族女子,又让自己的弟弟们都娶一个回去。其中六弟元勰娶的是一位姓李的中原贵族女子,这就是元子攸的父母。最后一步,改姓。这是最狠的一招,拓跋宏连祖宗的姓氏都给改了——拓跋改为元,听起来更像汉人。所以从这里开始,拓跋宏不再是拓跋宏,以后人家叫元宏了。

公元490年,冯奶奶去世,她就是著名的文明太后。北魏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太后,一个就是冯奶奶,另一个胡灵太后也马上要出场了。

奶奶去世,元宏哭的几近昏厥。

文明太后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一个高瞻远瞩的领导者,她的心胸早就不限于后宫那一亩三分地。同时,一个政治家,一个领导者,必须有狠心和恒心,对于那些阻碍自己发展的人,管他是儿子还是孙子,人挡杀人佛挡杀佛,何况还不是亲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拓跋弘不得善终的原因。而对于元宏这种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帝国接班人,她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对北魏未来的希望全都寄托在这个不是亲孙子的孙子身上,所以这时她就是一个望孙成龙的奶奶,比任何人都慈祥,比任何人都护犊子。

元宏不负众望,成了汉朝到唐朝中间这400年中的最高峰,超越了石勒,超越了苻坚,也超越了他爷爷的爷爷拓跋焘,因为他把胡人正式变成了汉人,中原正统又回来了!

可是文明太后也留下一个隐患,就是她的大侄女。这个冯侄女是个传奇人物,她年少的时候嫁给元宏,后来因病出宫,就好像甄嬛被弄去凌云峰,只不过期间她不是跟个王爷,她是真的跟“温太医”好上了。后来的桥段跟《甄嬛传》一模一样,冯大侄女回宫,元宏为了她直接给皇后废了,封她为后。结果元宏南征北战的总出差,冯皇后寂寞难耐就跟“温太医”再续前缘了。

以元宏对她的宠爱和信任,本来这事能捂住,坏事就坏在这个冯皇后是个伏弟魔。她的弟弟看上了公主,冯皇后帮着弟弟逼婚,公主一气之下跑去军营找元宏告状,顺便包邮了这顶绿帽子。

元宏本来打仗就受了点伤,平时工作总加班熬夜的身体也不好,正病重的时候又听到这个消息,反复求证后还证据确凿……一下子就进了ICU。

元宏仍旧顾念旧情,没有离婚,只是暂时分居。后来不久他再次出征,实在病的不行,觉得不得不办了这个女人了!他活着的时候这冯皇后都敢明目张胆给他披红戴绿,他真死了,她成了冯太后,那还不得飞天?于是元宏传下遗诏,赐死冯皇后。

光明太后也没想到自己在元宏身边安插下的亲眷,竟然是这样的水准!

元宏死后太子元恪继位,而他留给元恪的辅国重臣就是他最为信赖的一个弟弟:元勰。

元恪对这位叔叔是又敬又怕,好在元勰也知道自己功高盖主了,所以力辞辅国重任,权力主动上交,不到三十就提前退休回家养“老”去了。

一直到公元508年,元恪伙同舅舅高肇杀了元勰,留下仅仅一周岁的元子攸。

这件事给人的感觉很别扭。如果元恪忌惮元勰,那斩草就要除根,连元勰那个才一岁的儿子元子攸都不应该放过!如果元勰真的到了功高盖主的程度,又有过人的智慧,他就不该愚忠至此,束手就擒。只能说这两边都是蹩脚政治家,杀人杀的都不彻底。

大约在胡人的政权中,像元勰这样的霁月高风是不容于世的吧!他太完美了,完美到把皇帝都衬托的一无是处,这样干净的人,是不能长久的活在这个污浊的世间的。正如元勰那首十步成诗:“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月与古同”。

杀了自己的亲叔叔后,元恪也没好到哪去,他于公元515年去世,仅仅比他的叔叔多活了7年,而且他崩逝的时候才33岁,还没有元勰年纪大。他的一生也乏善可陈,说他是明君吧,他在位期间重用高肇,杀害忠心为国的宗亲和大臣,致使北魏国力减弱,后期的官场卖官明码标价,腐败黑暗到给光明太后和元宏数十年的经营赔个精光。但如果说他是昏君吧,也有点冤枉。他在位时东南边攻陷扬州、西南边更是占领了几乎整个四川,给南朝挤兑的差点围海造陆。北魏版图越来越大,这也为后来北吞南奠定了一定基础。

这种事不好说,就比如你是班级倒第二,但是一般人都只记得班级倒第一是谁,那不能说明你倒第二就学习好吧!元恪的“幸运”就是他是倒第二!他之所以能扩大北魏的版图,是因为公元500年他刚刚继位的时候就赶上南朝出了个不世出奇葩昏君:南齐萧宝卷。

所以说到底,元恪就是一个淹没在众多介于昏君和明君中间的一般君王。但是他也办了一件大事,一件看起来挺好的坏事——他废除了北魏开国以来的“子贵母死”制度。

要是遇到个好皇后,至少不添乱的也行,废除这种毫无人性的制度确实是好事。可惜元恪的皇后是那种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作的神人,她就是胡灵太后。

公元515年,元恪死了,年仅5岁的太子元诩登基继位,太子亲妈胡灵皇后升级为胡灵太后。自不必说,太后辅政在北魏再次上演。

但是胡灵太后不是光明太后,她逛街购物是把好手,一提朝政就脑袋空空。

胡灵太后把朝政交给妹夫和宦官,自己开始专心买买买。

小元诩到了上学的年龄,亲妈是个二把刀指望不上,好在他有个好伴读,元子攸。

元子攸比元诩大八岁,论辈分是他的叔叔。两人在一起读书一起玩乐的那几年大概是一生中最快乐和难忘的时光,对他二人都是。

就在元诩10岁的时候,胡灵太后遭遇了人生第一个危机——妹夫叛变了。她不得不暂时放弃“买买买”,临时处理了一下这场宫廷政变。但是经历了这次事件后她也成长了一些,她发现亲情是靠不住的,她得靠爱情。于是胡灵太后开始重用自己的男宠们,注意,是“们”。

这一切都被一天天长大的元诩和元子攸看在眼里。元子攸当然不敢说三道四,但是元诩可忍不了,这要哪天给自己搞出来一个亲弟弟还得了!

随着元诩的长大,胡灵太后和这个亲生儿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终于到了你死我活的公元528年。这一年北魏先后用了3个年号,轮坐4个皇帝。

元诩大概是没读过《三国演义》,他不知道这本书开篇第一段讲的就是何进为了跟宦官对着干引西边大军阀董卓来京城的故事。元诩为了跟亲妈对着干,引以为援的这个军阀叫尔朱荣。

胡灵太后一看儿子都动手了,自己也不婆婆妈妈的了,直接下手给元诩害死了。人家光明太后杀皇帝还算有情可原,毕竟不是亲生的,而她胡灵太后手刃亲子,而且这个亲子还没来得及给她留下一个孙子。这个女人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的后路都断干净了。

她激情杀人过后也觉得这件事办的有点草率,至少目前摆在面前的难题就是:谁当下一任皇帝呢?

这个女人再一次发挥了自己清奇的脑回路,她把元诩的女儿女扮男装,在朝堂上宣布,其实我儿子有儿子,就是这位“元姑娘”!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群臣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严重侮辱了。胡灵太后也觉得有点尴尬,第二天就宣布:我搞错了,昨天那个确实是个女孩,不好意思啊,不过我们北魏售后都有保障,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的,我马上给各位更换一个新的。于是她找了一个顶多算是婴童的宗亲当了皇帝。

一般这类皇帝没有人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傀儡。

胡灵太后只是“短暂的”侮辱一下大臣们的智商,这还不至于出大乱子,关键是那个元诩死前召回的尔朱荣不干了!来都来了,不做点什么就回去晋阳,火车票谁给报销?

好好的皇帝刚满18岁就死了,亲妈解释都不解释,这解释得通吗?死了之后你又弄个女娃娃当皇帝,你当自己是武则天奶奶呢?

尔朱荣效仿“董卓”故事来到洛阳,不费吹灰之力抓了傀儡皇帝和胡灵太后。当初董卓没敢立马称帝,他尔朱荣也没敢,于是他也面临着跟胡灵太后一样的难题:谁来当皇帝?

尔朱荣决定看天意,古法炮制诸位在世王爷的金身,谁的金身铸造成功,谁就是下一任皇帝。

古代的冶金冶炼也没个高炉,烧个瓷器都不见得一锅成,所以这个办法还真就跟摇号差不多。

这时元子攸坐不住了,陪伴大侄子皇帝这么多年,宫中的尔虞我诈他耳濡目染,胡灵皇后连亲生儿子都能下手,这一听说尔朱荣在大炼钢铁,还不得给他们这些提名者全杀了啊?

元子攸顿时计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20岁的年纪却已经有了200岁的城府,他深知活命的机会是要靠自己争取的。他带着自己同胞哥哥和弟弟率先出洛阳,北渡黄河“投奔”了尔朱荣,至于有没有事先在铸金身这件事做手脚就不好说了,反正最后只有他元子攸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成功捧回小金人。

父亲元勰被毒杀后,元子攸跟这两位同父同母的兄弟抱团取暖这些年,他们没想过当什么九五至尊,他们只想活着,在覆巢之下做个完卵。尔朱荣来洛阳给了他们一线生机,投奔个白富美(据载尔朱荣皮肤白皙,长相俊美)总比天天看胡灵太后那个老妖婆强。

尔朱荣决定立元子攸为自己的“傀儡”。为表自己手里的皇帝才是正经皇帝,他还抓了胡灵太后和她随便立的那个皇帝,没日没夜逼问她前任皇帝元诩是怎么死的。因为只有元诩真是被亲妈害死的,尔朱荣才师出有名。

兄弟三人长出一口气,这波操作终于让他们“渔翁得利”了。

选出来皇帝了就得祭天。尔朱荣集结全部王公大臣近两千人,打算用一个大party开启一个新时代。

但是白富美都有一个通病:善变。说好听的叫古灵精怪,但其实就是作精人来疯。尔朱荣也不例外。看到浩浩荡荡的朝臣他又激动了,“你们这么多人,朝廷养着你们干什么吃的,就眼看着让一个女人作威作福毒害皇帝?一群没用的东西,都杀了吧!”

一声令下尔朱荣给当天到场的全部王公大臣都杀害了,当然也没放过罪魁祸首胡灵太后和那个无名氏傀儡皇帝。更糟糕的是杀戒一开他就止不住了,连元子攸的亲哥哥和亲弟弟也没放过。

元子攸被剃成了光杆司令,他被眼前这个血腥白富美吓傻了。本来我们一个好好当权臣一个好好当傀儡,不好吗?非得弄得你死我活吗?

此时的元子攸心里就已经知道,他和尔朱荣之间,早晚要做个了结。

人杀完了,白富美也觉得这回事做的有点太绝了,他只能自己给自己找补,昭告天下说自己肃清朝堂,给所有贪官污吏都杀了。

已经是皇帝的元子攸沉默到底。他又能说什么呢?只能下旨:尔朱荣说得对,杀得好!

原来兜兜转转,他只是从一个覆巢之下到了另一个覆巢之下。

可是没过几天,尔朱荣又反悔了!一群皇族都掐在自己手里,自己此时不篡位,还假装什么忠于皇帝忠于国?当初铸造金人怎么就没想到给自己也放进提名名单里呢?

不过现在反应过来也不算迟,尔朱荣马上立刻给元子攸软禁起来,这边就生火添柴,打算给自己烧个小金人。只要成功出炉,那边立马给他的傀儡抹脖子。

元子攸被软禁后的心情史书不会记载,但是所有人都能脑补出来那种活在死都要“等通知”的恐惧里。

可惜事情就这么“巧合”,金子扔里一堆堆,眼看北魏的黄金储备都见底了,楞是没成功整出来一个白富美小金人!按理说换个狠人,这事也无所谓,这个借口行不通就找下一个借口呗。但是尔朱荣不是,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篡位,光明正大的掠夺,这事老天爷必须同意!

于是尔朱荣又找来个算命的。他是这个算命先生的老客户,寻思多少能给他点面子。但很迷惑的事情再一次发生了,算命先生就咬定了说他此时登基不合时宜!

“荣亦精神恍惚,不自支持,久而方悟,遂便愧悔。”

尔朱荣恍惚了,迷糊的有点站不住了。过了半晌,突然他又悟了:我杀那一千多人是不是杀太早了,这可怎么收场啊!随后大彻大悟的白富美竟然愧疚了,羞愧的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阴之变”,但其实细读下来,尔朱荣的行为真的很迷惑。

估计当时的元子攸更加迷惑,他能怎么办呢,就只能静静的看着尔朱荣在那作。

最后还是元子攸给了他一个台阶下:下旨说你也不必折腾了,不就是要皇位吗,我让贤还不行吗?

可惜来不及了,尔朱荣此时已经大彻大悟羞愧难当,收到元子攸的让贤信息,再次发疯,“你才是皇帝呢,你全家都是皇帝!这么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可以乱说,坏我忠直贤臣的名声!”他跑去见元子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承认错误:“对不起我不该杀你哥,对不起我不应该杀你弟!你哥死的冤,要不咱们追封他为皇帝吧!不不,这还不够,你已经是皇帝了,按理你也得追封你爸当皇帝,你家才是皇室正统,你家一窝都是皇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