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荒原染血,黑云压城(2 / 2)

叮叮当当的声响充斥在耳边。众将士如同大雨下饱受摧残的荷叶,在摇曳挣扎中苦苦支撑。

那淳于军的弓弩手,再度齐射两轮后,便停止不动。其后的刀盾手,长枪兵,各自跃过他们。结阵架枪。两翼的骑兵也蠢蠢欲动。

看到这,刘耀便把前军的指挥权交给向军。自己回到营寨中。毕竟战力还是零,这事他心里是有数的。

至于经验丰富的向军,倒是不用担心。刘耀没要求他克敌制胜。不过,在敌人第一轮的试探性进攻下,佯败还是没问题的。

除了黄巾军,没有人会在打仗时,把军队一股脑的砸进去。要有试探的前锋,要有攻坚的尖刀,要有接替轮换的,要有以防不测的预备军,驻守中军的亲卫等等。

孙膑所说的,“斗一,守二”便是如此。三分之一的兵力用于战斗,三分之二的兵力静候时机,应对突发情况。

此刻,淳于达看着两军前锋已然交接。那敌军抵抗不久,便节节败退。然而后退的却颇有章法,毫无溃散的姿态。

敌军退至营寨近处后,却不再退了。反倒是己方前军停顿下来。

大军离得敌营近了。淳于达才看清楚,不由倒吸一口冷气。昨日还只是营寨颇坚,今天这外面怎么多了这么多东西?

一道道沟壑、拒马、鹿角,布置的满满当当。而敌军正退至其后,与己军纠缠。

其实,刘耀也是无奈。这些新兵蛋子,打仗又不顶用,就只好在防御工事上多出力了。

此次的营寨防御工事,刘耀耗费不少心思。

在最外侧,撒下了随军带来的铁蒺藜。之后是一道马也跃不过去的沟壑,里面放置鹿角木。

其后数丈距离,又是一道深沟。乃是陷马坑,沟底插上利器,上面盖上席子,用尘土覆盖遮掩。

陷马坑后,是一排排拒马。其后又是深沟,引入了河水,乃是“护城河”。紧贴着岸边,竖起一道墙,也就是羊马墙。敌人即使过了河,也没有着力点。

这便是宋代军方守城教材,《守城录》中的标准战法。

这也是兵家都说,攻城为下的原因。虽然刘耀据守的是营寨,不是城池。

但是,面对这些防御工事,可没有丝毫取巧的办法。必须用人命,用尸体去填平!

刘耀爬上箭楼,俯瞰全局。

此时,黑压压的敌军受挫于鹿角木前。而向军校尉正指挥着老卒,依托层层防御工事,与他们周旋。

但凡有突破防线的小股人马,就由何勇带人抵挡。倘若抵挡不住,也不死战。按照刘耀的嘱咐,且战且退。

再其后,路琦校尉带兵躲在羊马墙后。若有兵卒突破至此,便依托地利,开门带兵击杀。

羊马墙后,还有简易版的投石机。虽然制作潦草,但能砸到敌军前锋便足够了。

弓弩手或躲在墙后,或站在箭楼上,向着敌军中部射击。

而敌军的箭矢,射击近处,会误伤正在交战的同袍。射击远处,会被羊马墙阻碍。

如此,这层层防线便构成了战场绞肉机。淳于达的前军士卒已经杀红了眼。既要小心脚下和身前的防御工事,又要防备敌军冷不丁的刺来一矛。

士卒在身后人马的簇拥下,也只能盲目的向前冲去。然后死在沟壑之中。用身躯填平前路,用热血染红荒原。

后面的士卒,踩在同袍与敌人尸体填平的道路上,继续向前厮杀。

战场,乃是死生之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渐渐的,在淳于大军不计代价的冲锋下。一道道沟壑填满了尸体,血水汇聚其中。大军在不断前进!

向军觉得自己好像忘却了时间,好像是数个时辰,又好像是一瞬。他只知道麻木的重复着战术,机械的厮杀着敌人。

哪里的敌人突进了,就打退他!哪里的防守薄弱了,就增援他!哪里的防线被全面攻破了,就退守下一道。但是,绝不留下丝毫破绽!

淳于达苦等数个时辰后,眼见障碍要被扫清了。终于派出了他的两翼骑兵部队。

倘若让他们冲锋突击,前军只怕会尽数丧命!

箭楼上的刘耀见此,传令让前军退至羊马墙后。派路琦校尉前去接应。

局势越发紧张,刘耀却终于松了口气。彻底放松下来。抬头望天,日悬高空,显然已经快到中午了。

抬手召唤面板。卷轴凝聚而出。任务倒计时,还有不到两刻钟!

也就是说……

一名亲卫急冲冲的跑上箭楼,顾不得其他。一脸兴奋的汇报他带来的好消息。

“将军!援军要来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