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锻炼的重要性868(2 / 2)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

它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它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等等。

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

它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

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目的。

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

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拳术分类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所创。

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贵族。

他们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太极拳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

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

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氏太极拳”。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与技击架子,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

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

他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他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