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观测者(下)39(1 / 1)

万锋倡议召开的研讨会如期举行。看着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各路专家学者,再想想仍然躺在受试观察间里的李希明,叶倩心中五味杂陈。李希明最大的梦想就是在完成脑可视试验和取得研究成果后,在这间会议室里召集相关领域的顶级学者举办一场研讨会,如今,他所期盼的研讨会确实就在这间会议室召开,而他本人却犹如植物人一般躺在雾化玻璃墙内的病床上,物是人非,如何让人不黯然神伤。

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术会议都是论资排辈,一个个有着眩目头衔的“老科学的家”千百遍地重复着他们重复了一生的“老的科学”,无论与会者还是举办方都从不指望从会议中学到新的知识或是听到新的研究动向,学术会议的目标并不在于学术本身,而是借会议之名与掌握着学术资源的学界大佬建立联系和关系。功夫在诗外!如果有人告诉你学术就是要坐冷板凳,那么,这种人不是真的傻就是真的坏。不过,万锋所召集的研讨会与诸如此类的学术会议不同,他们之所以研讨,是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一旦会议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主办者所关注的自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万锋的研究团队之外,与会者中还包括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内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此外,叶倩也向刑侦局重案组的魏志平发出邀请,称如果有时间不妨旁听会议以便了解与零零一号相关的动态。

出于礼貌,万锋邀请东道主脑科医院的院长张东辉开幕致辞。三十分钟的开幕致辞,不过是给刚刚赶到会场的与会者留出上厕所和吃早餐的时间。在张东辉的一番慷慨激昂令他自己大为感动之后,会议正式进入主题。万锋介绍了脑可视实验的实验设计及其实施现状,播放了零零一号和李希明参与实验所获得的脑可视录像,并将所要讨论的问题归结为一点:如何在受试者进入零零一号的记忆系统之后保持受试者的自主性。

当这个问题以醒目的黑体字出现在主席座后方的电子演示板上时,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窃窃私语,随着最后几个语词在空中消散,会场归于静寂。万锋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主题演讲。他说,回答这个问题意味着默许一个前提,即一旦通过脑机连接设备进入受试者的记忆系统,受试者就将丧失自主性从而无法对所处的时空作出判断。换句话说,就是犹如庄周梦蝶,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这个不得不默许的前提与当前人们既有的体验、认知或想象正好相反。例如,一个游戏玩家即便是通过VR虚拟现实体验设备进入游戏,即便可能因为沉浸体验的游戏场景过于逼真而感到恐惧莫名或是喜不自胜,也不可能完全分不清何为游戏何为现实。为什么?这是因为大脑中的海马体为我们认知环境提供了一幅心智地图,位置细胞和网格细胞不仅仅发挥着犹如卫星导航一般的功能,而且还将与相应的空间相关的视觉、听觉、嗅觉、时间等认知信息整合到这副心智地图的活动中。这副地图及其所包含的所有信息构成了情景记忆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记忆让我们具备了对于空间和时间进行辨别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游戏玩家在进入VR全景游戏后突然失去了此前的所有情景记忆,那么,至少在他摘下VR设备或是关闭游戏之前,他都极有可能将所处的游戏场景视为现实。由此可见,情景记忆与我们的自主性密切相关。

那么,梦中人是否有能力分清何为梦境何为现实呢?当我们入睡乃至于入梦时,与心智地图相关的情景记忆有可能因为相应的细胞被激活而回放某些片段,这些不同时空下的记忆碎片在脑中回放并因此构成了梦境。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睡梦中某些细胞被激活,某些记忆在回放,但是,心智地图及其活动在整体上是处于抑制或者说是处于休整状态,由此所导致的是一种未能开启心智地图而进入情景记忆的状态。由于未能开启心智地图,因此人们在梦境中无法分辨时间和空间;由于深陷于记忆的碎片,因此梦中人往往将这些被记忆编码重新组合的场景视为真实的存在。他们无法在睡梦中运用情景记忆回忆起自己事实上处于梦中,这就类似于此前所提及的游戏玩家,他在进入VR游戏后因为突然失去了此前的所有情景记忆而视幻为真。

“万教授,您的结论是什么?”会议室内一名听众插嘴问道。这句话是“你到底想说什么”的高情商说法。

“结论就是《盗梦空间》是在瞎扯,没有人能够在梦境中想起自己的盘算。”在万锋迟疑的片刻,伍元昊嬉皮笑脸地替他做出了回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