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孤注一掷(下)(1 / 1)

当韩山再次回到会议桌前时,全身散发着沐浴后的活力,胡须被刮得干干净净,焕然一新的脸颊泛起了血色,头发被剃光,白亮的头皮尽显斩尽万千烦恼的决绝。两人至此才互通姓名。那个名叫李希明的人领着他走进厨房,餐桌上是外卖送来的七八样菜肴,两瓶与众不同的啤酒扭捏地站在一旁,仿佛正因为自己标签上的“零酒精”字样而犹疑是否有资格登上饭桌。咖啡壶传来香气,李希明从消毒餐柜拿出两个马克杯,一人一杯咖啡地坐了下来。

“今天是五一长假的第一天,外面好多餐馆不开门了,我们就在这儿随便吃点吧。您轻便。”李希明有条不紊地摆放着餐具,同时客气地解释和招呼道。

韩山张了张嘴,脑中一片空白。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低头喝咖啡。李希明给他端来的咖啡没有加糖,也没有加牛奶,这正合他的口味。两人默默地吃了一会儿。韩山的语言功能似乎也在慢慢重启。

“这里只有您一个人啊。”韩山问道。这似乎是一个问句,又像是一声叹息。

“除了急诊之外,医院的所有科室都只是值班。”在略做停顿之后,李希明又补充道:“我们这里是实验室,原本就没有几个人,也没有刚性任务需要按时完成。到了假期,这里就只剩下值班的人。”

“明天……呃……接下来,就有其他人接替您值班吧?”韩山似乎恢复了往日的敏锐,他意识到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自己将何去何从。这个问题是他在醉酒后所无须考虑的,那时的他只是基于本能或是被人搀扶着回到医院的门牌石旁,而如今他头脑清醒,清醒的代价便是必须做出选择。

韩山沐浴后从生活区出来,曾在实验室南墙的玻璃窗伫立良久。他看到了楼下的医院大门,也看到了让他再熟悉不过的门牌石。他无意再次回到门牌石旁风餐露宿,但是,他不敢迈入自己的家门,不敢面对照片中妻儿的笑脸,不敢面对衣柜里妻子的衣物,不敢面对地板上儿子的玩具,不敢面对凝固在空气中的欢声笑语和无尽回忆。在那个寒风刺骨的燥热午后,他在泪光中看着殡仪馆的黑色灵车驶入急诊部的门廊,看着早餐时还与他有说有笑的妻儿瞬间被装入冰冷的铁盒,他追着灵车跑出医院的大门,随后便栽倒在门牌石旁不省人事。

此后的记忆便犹如撕碎的书页,他只能搜索到片言只语和一些零散模糊的影像。他有印象曾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那是在住院吗?曾经有两名男子在病床边低声交谈,他们说了什么?此后有一个被人唤作行长的人将他送回家中,为什么他对此人及其身边的同事毫无印象?他曾经数次被人从医院的门牌石旁接送回家,为什么他又每次都是在医院的门牌石旁醒来?是的,那是他与妻儿分别的地方,那个活在记忆之外的韩山似乎顽强地认为:只要等在门牌石旁,他就能等到他们回家。

“就我一个人值班。”李希明笑嘻嘻地说,“如果您没什么急事,就在这里陪我过这个‘五一’长假吧”。

作为全国最大投资银行的副行长,韩山的身边长年累月地簇拥着低眉顺眼的下属,他们对他唯命是从。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就会拿出笔和笔记本,似乎随时等待着他的命令、指示、安排甚至训斥。他们与他近在咫尺,却又远若天涯,而眼前的这个陌生人却犹如一个相交一生的老友,他的聪慧和若即若离的体贴让韩山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不需要动脑筋的轻松。

“不过,等到七天的假期结束,我也就得离开这里。可惜了十几亿元的前期投入。”一丝阴云掠过李希明的脸庞。

毕竟是金融界的翘楚,韩山对于投资、尤其是失败的投资有着天然的敏感。话题于是转向了脑可视化实验。尽管李希明从不需要为自己的研究募集经费,却也深谙说服金主投资之道。研究者们习惯于书生气十足地大谈各种理论,然而,投资者们却只关心一件事——一项研究的潜在商机及其可能的利润。既然所要投资的不是钱,那么,想要获得的便只能是切身利益。为了避免纠缠于繁琐的理论,李希明尽量简洁地概括了实验所具有的科学前沿地位:

“目前已知的脑科学研究都是采用经颅磁刺激脉冲、植入电极或是光遗传学等刺激手段刺激局部神经元的方式,探测某个部位的神经元甚至某个脑细胞与诸如感知、认知、记忆等大脑活动之间的因果关联。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的任何一项活动——哪怕是确认与个别部位甚至单个脑细胞存在直接关联的活动——都不是基于局部细胞的功能,而是大脑及其复杂的神经网络整体参与的结果。我们这项实验与以往研究的不同,或者突破性就在于它所探测的是大脑的整体活动,通过探测和收集脑细胞以及神经元的所有活动数据并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模拟,我们可以以可视化的方式再现大脑的感官体验。”

这番话对于任何一个不是从事脑科学研究的人都毫无吸引力。韩山的眼神中有一丝困倦,但并没有走神或是显出不耐烦,这是长期注重个人修养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有兴趣继续这个话题。李希明再次想起叶倩那番似有似无的提示。在占据了理论的制高点后,他开始试探韩山的兴趣点。为了避免对方反感或是感到冒犯,李希明刻意避免过度谈论植物人、精神病人等患者群体,而是将实验泛化为对于记忆的探索。

“就拿记忆来说吧。我们常常忘记或是认为自己忘记了某些事物,但是,我们真地忘记了吗?如果遗忘是真实的,那些被遗忘的——姑且说是记忆吧——应当是彻底消失了,但是,我们又常常能够回忆起那些似乎已经遗忘了的事物。目前存在一种解释,也就是说,那些被遗忘的记忆并没有被彻底消除,它们被储存在人的潜意识中,隐藏在意识不容易触及的深处。这种解释自然又引发了另外两个问题:一是能否证明被遗忘的记忆确实以某种形式储存于大脑,就像被删除的数据事实上是以另一种形式储存于硬盘;二是能否解释为什么有一些记忆能够恢复而另一些——既然被遗忘的记忆并未消失——无法恢复。我们的这项实验主要就是针对意识、潜意识以及记忆方面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更深层次地掌握意识的物理机制,我们就能够找到重新唤醒或是捡回被遗忘记忆的方法,与之相应,一些疾病——例如阿兹海默症——也就有了治愈的可能。”

绕了一大圈后,李希明试探性地抛出核心议题:“当然,一旦我们找到了可靠的方法唤醒记忆,也就有办法将那些令我们感到痛苦的记忆彻底清除或是使之模糊化,这对于遭受心理创伤的患者无疑大有裨益。呃,我的意思是,所发挥的作用将远远大于心理医生的谈话疗法。”是的,从韩山的状态来看,他应当是更希望摆脱某些记忆。

韩山一丝不苟地听着,涣散的眼神恢复了往昔的专注和锐利。李希明迅速谈及实验在征募受试者时所承受的误解和压力。当谈到没有病人家属同意参与实验,而实验项目也因此不得不暂时中止——事实上也就是永久取消——时,韩山评论道:“您似乎是在重点招募植物人或是精神病人作为受试者,而这是一个范围十分有限的群体。您何不将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而非两个组别,将健康人作为第一阶段——而非参照组——的受试者,这样可征募的范围也就大得多,而任何一星半点的实验成果都等于是在为后续研究积累资本,等到在实验的稳定性上有了一定的声誉,或许就有机会再针对特定的病人开展实验和进行研究了。”

李希明暗暗吃了一惊。韩山所说的正是他这两天的盘算,而他也在正盘算着让韩山成为第一阶段实验的第一个受试者。他与韩山的这番谈话一直在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好让一切都显得只是不经意的突发奇想,即便最终被拒绝,也只是当作一个不好笑的笑话而不至于尴尬。当然,他之所以不停地绕圈子,也在于在将一个已经受伤的猎物引入圈套时心中隐隐地有所不忍。韩山是否看穿了他的伎俩?这个猎物是否正在嘲笑隐藏在树丛中的猎人机关算尽?他想象着一只梅花鹿正用前脚指着一处陷阱哈哈大笑。李希明觉得脸颊有些发烫,正在支支吾吾地不知如何应答之际,耳旁响起韩山依旧云淡风轻的声音:“如果您觉得合适,我可以作为受试者参与实验。”

突如其来的幸福让李希明感到眩晕。他有些难过,既为自己,也为眼前这个素昧平生的落难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