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浮生半日闲(下)(1 / 2)

等到四人再次回到厨房的餐桌上吃晚饭时,韩山的后脑上已经多出了一个一分钱硬币大小的装置。三人关切地询问感觉如何,韩山表示没有感觉。对于刚刚做过手术的人来说,感觉到没有感觉自然是最好的感觉。

众人一边吃饭、一边说着闲话。叶倩向韩山解释着脑电波的不同类型及其相应的功能,而万锋则与李希明聊起了家常。他提到少年时代去李希明家玩时所发生的趣事,也念念不忘李希明的母亲在当时端上桌来的美食。他说:“令尊令堂身体可好?我有多久没有见过他们了……算下来……差不多有十多年了。每次来都想着看看老人家,但每次都忙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等到想起时已经是在返程的火车上了。”

李希明表示理解和感谢。他说:“我爸去年从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了,现在就是个挂名的董事长……既不懂事也不掌事,每天就在家里花鸟鱼虫地玩儿。我妈还是呆在新西兰,这一住也有十年了。”

“哦,还是住在奥克兰吗?”

“是啊,那儿华人多,衣食住行几乎不存在语言障碍。”

“你还记得我们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那个上海人吗?他和三个广东人合租,结果四年本科读下来,英语依然不怎么样,倒是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

“这事儿我说给过好几个人听,大家都笑得不行。广东话还挺难学的呢。”

“奥克兰气候还算好,惠灵顿的冬天那才叫一个冷。前两年我去惠灵顿参加一个研讨会,看到街道的两边立着柱子,柱子上拴着绳索。问了当地人,才知道那是刮大风时让人抓住以免被风吹倒。你看那儿的风有多大。”

“毕竟是苦寒之地,否则,当初也不会成为英国人的流放地。”李希明又想起了卡夫卡的《在流放地》,可见心若入牢笼,身在流放地,而心若出牢笼,则身离流放地。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一念之间,他心中暗暗叹了口气。

万锋注意到李希明的脸上闪过一丝阴郁,以为是苦寒的气候让李希明为母亲担忧,便说道:“老两口分隔两地……彼此没有照应……总不是长久之计吧。”

“哎,老小老小,越老越小。年纪越大,似乎也就越是任性。我妈一直看我爸不顺眼,都几十年了,似乎越看越不顺眼,终于自己办了移民、拿了永久居民的身份。”

“老人家办移民……挺难办的吧!”

“嗨!年龄、学历、雅思成绩、各种条条框框,哼,那都是逗你玩。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就看你能够拿出多少钱。往人家的银行里注入一大笔资产,再捐助一两个公营事业。自己买房买地,承诺不占用任何就业资源和福利,这样的好事……哼……整个儿就是空手套白狼。”

“听说当初英国加入欧盟时,因为与英国的外贸关系发生变化,新西兰经济近乎陷于崩溃。结果人家就开放移民,仅仅靠卖绿卡就摆脱了经济危机。”

“是啊,就靠营造一两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就让你自觉自愿、争着抢着地把毕生积累的财富转移到他那儿。真是做买卖的高手。”

“人家是重商民族,不像我们农业文明,土里长出来才是真的,人自然也实在一些。呃……不过……你似乎并不赞成你母亲移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