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音乐,文学,电影和囚徒(1 / 1)

刚开始,音乐成了黎明主要的消遣方式。从巴赫、肖邦,到贝多芬,再到各种电子音乐、摇滚。有一次他听出播放的是崔健的“一无所有”,听感就像一个被独自丢在沙漠的男人嘶哑的声音在这个15平米的狭小空间游荡。又有一次,他听到了日本歌手中岛美嘉的《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他突然冒出一个古怪的想法,他是如何知道崔健或者中岛美嘉的?这些名字时而如此陌生,时而却感觉仿佛有人把他们的名字和音乐用烙铁深深烙在了他的脑海。

过了一段时间,囚室里多了一个电子屏。黎明打开它,发现里面下载了很多小说,包括《百年孤独》、《银河帝国》、《笑傲江湖》,种类繁多且不限流派。他最喜欢的是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故事讲述在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Eternity)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这个小说诞生于约370年前,却依然能激起黎明内心深处的隐隐不安,他觉得自己一直就生活在那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中。

在古典音乐的包围下阅读是一种美好而奢侈的享受。巴赫伴随着他开始阅读一些其他领域的著作,如托马斯索维尔的《知识分子与社会》,波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他尤其对托马斯索维尔的观点着迷,如饥似渴的看完了他所有著作。

某天醒来,黎明在电子屏里看到增加了电影选项栏。诸如《教父》、《花样年华》和《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老电影都能让他爱不释手,让他尤为记忆深刻的却是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当作家的妻子冲到楼下马路被躲避不及的卡车夺去生命的时候,这让黎明想到很多年前的那个她。

时间的流逝没有痕迹。没有人过来打扰他,只有一日三餐在某个固定的刻度下随着白墙上的一个小窗突然打开后出现在他眼前。每餐都是两荤一素,味道相当不错。

有音乐、电影和文学,黎明会不时忘记自己的囚徒身份。他有时觉得有一双眼睛在某处时时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而自己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无法预知这样生活的尽头意味着什么。

于是黎明某个时间开发出另外一个习惯-冥想。尽管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参照物,黎明尝试着用电影时长来标记。大概每个3部《教父》放映时间,他会开始进入冥想,整个过程持续大约时间三分之一部《教父》放映时间。随着冥想次数越来越多,他逐渐进入一种空明状态,他觉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感觉绵长的呼吸,在黑暗中思索生老病死等各种古怪命题,有时候又什么都不想,甘愿一切停滞。

这之后他进入睡眠状态,每一次都在自然而然中醒来。周而复始,直到某一刻他突然发现,他能用英语、汉语、法语甚至拉丁语阅读不同的作品。他心中暗暗称奇,他不记得自己有如此高的语言能力,仿佛大脑已经被开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