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碾压式土石坝44(2 / 2)

然而,想要实现这一计划并不容易。部落所在的大河位于北部的森林中,而山间纵横交错的溪流都是季节性的,夏秋季节水流充沛,而春冬季节则常常干涸。为了解决部落的用水问题,杨风考虑了两个方案:一是在森林中建设高耸的水塔,将水引入山上的山洞储存;另一个方案是在山中的季节性河流上修建水利设施,形成水库,抬高水位、调节径流、集中水头,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引水入户的需求,同时还可用于防洪、供水和灌溉。

当然,无论是建设水塔还是修建水利设施,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何况,目前还没有制造出像混凝土这样的建筑材料,这无疑增加了工程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杨风已经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引水入户的设想,部落的首个水利工程呼之欲出。杨风的性格向来果断,对于他认定的事情,总是毫不犹豫地付诸实践,深知犹豫不决只会误事。但果断并不等同于盲目行动,对于如此规模的水利工程,部落的人力物力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杨风在处理此事时必须慎之又慎,反复权衡。

杨风带领部众,亲自踏勘了部落周围的水文情况,将每条河流的长度、流量详细记录,将每段河床、河岸的土质认真分析。论证许久,他终于选定了坝址,那是一个狭窄而又坚固的山凹,距部落的长度、位置都较为适宜,既能减少工程量,又能在溃坝时不对部落造成损失。

坝址确定,接下来就是确定坝体类型,根据杨风多年工作经验,结合周边地势、水文情况,杨风决定采用碾压式土石坝,因为他也没更好的想法了。

杨风现在真希望专家何师傅能早点醒来,那样,何师傅可能还有更好的建议。

碾压式土石坝,一个看似简单却实则复杂的建筑方式,采用的是分层碾压土石料的建坝方法。在杨风原先所在的世界中,大部分的土石坝都是由这种方式塑造而成,可见其普及程度和实用性。根据防渗体的设置和形式,土石坝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均质坝、土质防渗体区分坝和非土质防渗体区分坝。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建造技术和用途。

杨风所设计的这座土石坝,其坝高不过25米,从高度上看,只能算是一座低坝。但考虑到所处环境的各种条件,如设备、人员素质等,为了确保施工的质量,他选择了结构相对简单的均质坝。

均质坝的施工并不复杂,主要是选用渗透性较小的土料,如黏土,与一定量的碎石混合,然后分层碾压、夯实,逐渐筑成。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精确地控制土料的压实度,使其达到标准的密实程度。只有做到这一点,坝体才能保持稳定,渗流系数才会增加,渗流力才会相应减小。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杨风指导部落的成员制作了一块巨大的石碾。这块石碾的重量如此之大,需要十个部落的壮年男子才能拉动。然后,他们将黏性土均匀地摊铺在坝址上,每层的厚度都不超过20厘米。每铺完一层,就用那巨大的石碾来回压实20遍,接着再进行下一层的摊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个坝体都完成。

这个土石坝的截面呈梯形,下部的宽度约为70米,而上部的宽度仅有10米,两岸的坡面都是呈现45度的角度。在碾压的过程中,杨风会根据土料的实际情况来灵活调整施工方法。有时他会要求晾晒土料,有时则会洒水,以确保土料达到最佳的含水率,从而获得最大的压实度。同时,他还巧妙地采用了石笼这种他那个年代常用的护岸措施。他指导部落成员用钢筋绑扎石块形成石笼,然后铺设在坝体的迎水面,并压设了数道引水管。这些石笼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土石坝、防止其被冲刷受损,还能作为引水管的反滤体,防止进水口被堵塞,真正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每一个工程项目背后,都有着设计师无尽的心血和付出,它们就像是设计师的孩子,被一点点构思、一步步呵护,生怕出现任何一点问题。杨风也是如此,他将自己的心血和精力都融入到了这个土石坝工程项目之中。

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那个宏伟的土石坝终于拔地而起,一股股清冽的水流顺着坝体流入了山洞口的取水井中。部落的居民们看到这一幕,个个兴奋无比,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更无法想象有一天,水竟然能自己流到他们的家门口。

他们纷纷对杨风的智慧和领导力表达了深深的敬仰之情,认为这个工程的成功完全是他的神力所为。在他们心中,杨风已经超越了一个普通神的范畴,成为了一位拥有无限神力的神明,他的智慧和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

土石坝的建成,标志着部落终于结束了每年在枯水季节长途跋涉到北部大河取水的历史。部落的信徒们站在那座庞大的土石坝前,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感激之情。他们对杨风的崇拜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超过了他们对部落中其他神祇的崇拜。

而杨风在部落中的地位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固。他的智慧和领导力得到了部落成员们的充分认可和尊敬。他们坚信,在杨风的带领下,部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和充满希望。

同时,部落中也多了一股凝聚力和自豪感。居民们相互传颂着杨风的丰功伟绩和他所展现出的神迹般的能力。他们感激杨风为部落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和便利,让他们从此告别了艰苦的挑水生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