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后金席卷辽东(1)11(1 / 2)

因长期酒色无度,加上辽东惨败,国事困扰,病重不起的明神宗在弘德殿驾崩,明熹宗朱常洛即位。内焦外困的局面,搞得朱常洛焦头烂额,皇帝把冯三元弹劾熊廷弼的奏章发给朝臣议论确查,并且让熊廷弼上书为自己辩护。

熊廷弼接旨后恼火异常,上书措辞严厉,并吵着要辞官回乡,这又给了言官们一条攻击他的口实:在危难之时,辞职乞归,有负君恩,并且再次弹劾他辽阳三道城墙建的不合理,浪费本就紧张的当地资源。明熹宗不了解前线的情况,接到奏章后拿不定主意,再次让他自我辩护。熊廷弼更加生气,直接将尚方宝剑交回,说皇帝不相信我,我辞官回朝算了。

明熹宗只好派兵部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辽东调查,回来后朱童蒙认为廷弼“功在存辽”,但却怨恨皇上不相信他,仍然有罪。

朝中还没有结果,熊廷弼的火爆脾气就上来了,直接自己提出辞职。本来,熊廷弼想以退为进,但是他没想到,在朝堂商议后,泰昌帝御批了熊廷弼的辞呈。

明朝朝堂众臣因皇帝免掉了这个令人讨厌的熊廷弼而弹冠相庆,这个欢乐的气氛持续没有多长时间,辽东就传来令他们无比惊愕的消息。

第一节边烽再起

1621年2月,凛冽的寒风舔嗜着荒凉的砂石地,在一个一丈多(明朝一丈约3.3米)高的土包上,一座四方烟墩【1】突兀地竖立在这空旷辽阔的土地上。顶着一个简易悬楼的这座墩台有四五丈高,周围由一丈五尺高的围墙防护着,围墙外的土坡被凿削成陡立的土壁,在这土壁周围还设有塌窖、赚坑【2】。

穿着破羊皮袄的墩军孔三畏,在四处漏风的悬楼里袖着双手不停地来来回回踱着步子,活动着已经有点冻麻的双脚。天快亮了,一夜值守的疲累使困意不断袭上额头,不能睡,他不时地抽出左手拍打着脸和脑袋。前几天,同村的张得禄经过自己的墩台时,特意绕道来看自己,告诉他满人在尚间崖集结了大军,可能会深入内地劫掠,让他们小心点。张得禄是侦查人员,在明朝被称为夜不收,每次,他出差事都要到自己的墩台边跟自己打招呼,嘱咐自己要是他回不来,以后回乡替他照顾好父母。

明王朝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修长城的朝代。在明朝初年,因为蒙古铁骑不断南下袭扰,明朝北部边患一直十分严峻,明军依托万里长城,构建了相当完备的防御体系。而在辽东,也建立了具有防御性质的边墙,边墙上的墩台和敌楼以及墩军、夜不收等情报人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守卫墩台的墩军与情报人员中的夜不收军,被称为是辽东边防上的两大苦差事。

每座墩台上的兵力依墩台的大小放置五到十人,墩军的主要职责,就是守卫墩台、瞭望敌情和传递烽火。为了确保墩台的安全,他们不得不靠直上直下的绳梯出入,夏季冒着雷电袭击的危险,冬季饱受严寒之苦,每年还要耕种附近几亩薄地来贴补那点可怜的军饷,关键是还有生命危险。明代的三个墩台共用一个花费巨大凿出的深井,边墙外的蒙古人和后金人故意用粪便和石头土块污染、填塞水井,迫使墩军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去挑水,他们在中途捕获、杀死这些墩军。

孔三畏他们的墩台,并不是明朝初年官员们建的辽东边墙上的墩台。这些年,努尔哈赤统领下的女真人军力日益强大,特别是萨尔浒惨败后,辽东经略杨镐在原边墙内,不同地势上建了更多的烟墩,以便准确获知后金人的动向。在张得禄走后,孔三畏为他担心了好一阵子,他知道夜不收的出巡是最危险的,他们不光哨探敌情、烧荒使北方游牧民族无法靠近边墙,还担负着袭击敌人的任务,每次出去都凶多吉少。

突然,东北方向巴尔根烟墩升起了一簇烽火,孔三畏边手忙脚乱地点燃、升起传递的烽火,边向下喊:“大青哥,大青哥,巴尔根有警了,巴尔根有警了!”

睡眼惺忪的墩长梁大青边穿衣服边沿着土筑的台阶跑了上来,“哪呢,哪呢?”

孔三畏用手一指,梁大青顺着他指的方向一看,果不其然,巴尔根墩上升起了至少四筐烽火。

“这是得有多少鞑子啊!”

梁大青嘴里的嘟囔声还没落下,只觉得脚下的墩台都在颤动,紧接着是轰轰的马蹄声,不用问,这是大队骑兵奔驰过来了。

“数数他们有多少人!”

在越来越响的马蹄声中,孔三畏紧张地盯着马蹄声传来的东北方向,映入眼帘的除了暗夜还是暗夜,可是他不敢稍加懈怠。随着马蹄声越来越近,一丛丛人马从他们墩台的不远处飞驰而过,而后面还有楯车、炮车、轒辒车、移动钩梯、锇鹘车【3】等源源不断地随骑步兵隆隆而来。孔三畏刚上台几个月,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阵仗,一时惊呆了。身旁的梁大青搡了他一把,嘴里骂道:“你娘的,还愣着干嘛,快点吊笼!”

他俩忙不迭地取出火折子,点燃吊笼里芦苇和荆条子,把四个吊笼升了上去。

古代烽火报警方法,历代都有不同的规定,制度非常严密,需要根据敌情的具体情况,如时间、人数、方位、距离等,释放不同的烽火信号。

烽火台报警信号大约有六种,即:烽、表、烟、苣、薪和鼓。

“烽”是烽火台最常见的信物,大致是在烽火台上树起高杆,杆头安装横木、滑轮,将装有可燃物的篮筐(柴笼)系在滑轮上,平时低垂,发现敌情,点燃生烟并升到悬杆高处,以烟报警。作为旗帜的“表”,用红白二色相间的布做成,十分醒目,白昼用以悬挂示警。“烟”除举烽生烟外,还可以通过燃烧堆放在一起的柴草产生,有些地区则用狼粪或牛粪,狼粪最佳,燃烧后其烟直耸易见,微风吹之不斜,唐朝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孤烟”即为狼烟。苣是柴草或芦苇扎成的草靶子,薪也称积薪,是堆成一堆的柴草,苣和薪又称“燧”,点燃后有烟有火,和鼓一样,可昼夜兼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