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露异象(4)(1 / 2)

(续前面第二节)

回到县衙,督察御史一行人饭也没吃,吃不下,坐车赶奔府城西安。

南风长啸,晴空万里,夏日炎炎,亢阳不雨,七月流火,暴晒大地。不知怎的,今年的太阳又恢复了往年的威力。

一路上到处是逃荒的灾民,他们推着独轮车【10】、担着担子,或者背着包袱。推车的,车上一边是破烂家当,一边是老人或病弱的妇女、孩子;担担子的一头是家当,一头是老人、孩子或破烂的炊具。干瘦的躯干使露着棉絮的破衣烂衫随踉跄的身体四处飘荡,这些苍老、面无表情的“乞丐”们,一见过往行人、车辆,就程式化地伸出廋得一根根血管突出的手臂,乞求吃食。更有一些瘦弱的“苍老”,一个个迈着踉跄的步子,无声地努力向前,只要被绊倒,或踩空倒下,就再也无法站起。这些人,叫不应,哭无泪,后来也再没有人去理会他们,就这样无声无响地饿毙路边、街头。

一路上的村庄,十室九空。饿狗蜷缩着尾巴,在村口绕来绕去找不到食物,那些在路边低头吃东西的,肯定在啃噬着饿殍腐烂的躯体……

车内的卢御史半躺半坐闭目养神,看似悠闲的外表下,心如刀绞。知道陕西灾情严重,他没想到会严重到这种地步,难怪群起的“流贼”势如野火。

一路上,他严禁停车,路过村庄,能绕就绕过去,实在绕不过去,就快速通过。随从们几次想停下,去讨口水喝,歇歇脚,他都不许。只有到县城或大的镇子,他才许吃点东西,歇一歇。

他闻不得村庄上空飘荡着的臭味,更怕见到屋内炕上倒毙的腐尸,特别是车轮压到地面上白骨发出的“咔嚓”声,让他心惊肉跳好长时间,他现在唯一的愿望是赶快回西安府。

这时,他心里开始佩服起府谷县令高元茂来。这个高元茂,提前做了什么,才使自己见不到一个行人!或许是那边的村子,人都逃净了吧。

经过几天的颠簸,到了西安。府城毕竟繁华多了,虽然也有人倒毙在街头。

一行人心情开朗些,觉出疲乏了,也饿坏了,干粮都让卢广仲“施舍”了。

巡抚带着一干官员把他们迎进来,好好招待。吃饱喝足后,卢广仲让大家统一歇三天。贾立根年轻、闲不住,跟卢大人请示过,把近几年有记载的天灾翻看一下。

在各地的记载中,汉南郡【11】记载的崇祯十年间(公元1628年-公元1637年)天灾简洁明了。“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夏飞蝗蔽天,秋禾全无,大旱”。

崇祯执政的这十年间的旱灾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在历史上都罕见。持续的旱灾后又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蚂蚱【12】。陕西各地粮价暴涨,有价无市,乡野村民开始吃树皮、野草,后来树皮、野草吃净,就吃碾碎的木屑、石头表面的粉末,甚至易子而食,折骨为薪……

过了几天后,他们向河南进发。

当时的河南,旱情与陕西、山西一样严重,赤地千里,遍地是讨饭的饥民。贾立根在河南府【13】查看到崇祯皇帝执政后的天象记录,里面有“二年冬郑州大雪深五尺”,“四年夏五月商水县淫雨,六月杞县黄河水决,平地水深三尺”,“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当年河南府所在的河洛平原二麦出穗开花之时,遭受天气突变的打击,麦杆很茁壮,但收成却少得可怜。大旱之后,就是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成群结队飞行,一落到农田里,顷刻之间就把庄稼啃个精光。

卢御史他们又往南行,一路上跃入眼帘的是更加悲惨的景象。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户没进冬天就已断炊,无可奈何,靠挖野菜、刨草根、捋树叶、剥树皮度日。很快,树叶被捋光了,草根刨净了,嫩绿的小树被剥得光光的。这些吃完后,当地老百姓开始吃花生蔓(wan)子、棉花落(lao)子,争着采食山间蓬草。蓬草粒与糠皮相似,但入口苦而涩;还有一种“霉花”——吃起来口味不错但毒性很强的草本类植物……所有人的脸都是浮肿的,鼻孔与眼角发黑,手脚发麻。

不甘于被饿死,一批批面黄肌瘦的农民开始逃难,或成群结队,或扶老携幼,他们纷纷走出村庄,与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经历着同样的命运而又素不相识的人们走到一起,交汇到同一条路上,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目的地,许多人被饿死在逃难的路上。入夜后,狗在路边啃噬着人的尸体,人在黑暗中寻找死人身上的肉吃……

到了南阳,贾立根禀报过御史大人后,把来时户部批转的、历年来各地上报给户部反应灾情的折子,一份份倒腾出来。有两份描述灾情相当严重的,其中一份是万历时巡视陕西的刑部左侍郎王宗沐的,一份是崇祯三年巡视陕西的礼部郎中马懋才的,其他折子或轻描淡写或避重就轻。不过,虽然这两份折子灾情写得很严重,但现在的灾情比这两份折子上写的灾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虽然大股流贼已基本平息,看似天下太平,但各地大小土寇彼伏此起,这都是流亡的饥民啊,没有活路的农民只能铤而走险!

一拨直奔湖广【14】巡查官吏的奏报里,也有天象一节,“(有一年)长江结冰长达一个月,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这些严寒大雪的记录,是广东历史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而另一拨巡查山东的官员奏报显示,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大雪数尺,人畜多冻死”,有的地方农历的十月份就普降大雪,冰雪厚度达一尺许,树木都被压断了,野外大量的鸟兽因食物匮乏而饿死。

……

“小冰河期”的中国,天气变得极端寒冷。气温下降,会出现许多次生灾害——旱灾、蝗灾、瘟疫,这些自然灾害在明末清初之时达到了高峰。各地发生严重的饥荒,民不聊生,“罢(pi)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人食人甚至易子而食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被迫“有勇力者聚徒而横击”【15】——胆大力壮的人聚集在一起横行抢劫,随之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崇祯元年到崇祯八年里,就发生了十三次大规模的起义。

寒冷的气候,同样也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造成粮食极度的匮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选择往南迁徙或者进关掠夺,与明朝朝廷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这是明清战争发生的气候背景。

内忧外患连绵不断,动摇了明王朝大厦的根基。

注释

【1】碟:凌迟。

【2】那年:崇祯元年。

【3】苞谷棒子:玉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