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济南陷落(4)92(1 / 2)

第四节督学翁鸿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火遍全国,其中的一句“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让济南成为许多有情人向往之地。

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写道,“园林美丽,堪悦心目,湖光山色,应接不暇”。那汪柔情的水,不仅绊住了乾隆皇帝的脚步,更牵住了无数游子的心。沿岸徜徉,垂柳环绕,柔枝挂绿,蜻蜓点水,湖畔的微风荡漾着躁动的心;泛舟湖上,绿树蔽空,碧波间菡萏映日,一湖烟水柔化了几多有情之人。

清晨,在济南城内,沿着珍珠泉畔,远远地走来一个瘦瘦的白面短须的中年人,他头戴披幅搭到了后背的浩然巾【1】,身穿黑底云纹的大袖、右衽【2】、长可及履道袍【3】,袍袖的边缘处还绣着山形几何花纹。宽大的道袍下,露出一双镶边云头软底靴。

远看一泓碧水,近看一处又一处的湖湾。一股又一股水柱喷涌而上,水草飘摇,随一股股泉水涌出的亮晶晶水珠泡,一簇簇一串串,大小错落闪闪发光,犹如湖底龙王向上抛洒的颗颗珍珠。他悠哉游哉地走过楚泉、溪亭泉、玉珠泉,小心翼翼地踏着湿漉漉的青石路面,躲着流水的沟沟槽槽上的冰面,来到湖岸旁。要是在夏天,此时会是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在亭台楼榭里能够感受清泉汩汩的声息,但是,他独爱秋冬的湖面。湖边千年海棠和粗大柳树上的树叶已经掉尽,一条条低垂的细枝好似在述说自己夏日的风流。踏上湖中的之字桥,踱着方步走进湖心亭,他在亭子中的石凳上坐下歇歇脚,也看看冬日里湖水的冰面。

清乾隆年间山东学政刘凤诰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把泉城济南湖光水色描写的淋漓尽致。80多年前,老舍先生写下了《济南的冬天》,“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其实,三百多年前的他有与后世老舍先生同样的感受,特别偏爱秋冬济南的湖光山色,也许,在这一时刻,两人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

坐够了,又踱起方步,沿桥向湖另一侧走去,他不时地和迎面而来熟识、不熟识的人打着招呼。熟识的人知道他是济南府督学翁鸿业,叫一声“翁爷”,不熟识的人看他的穿衣打扮不俗,尊称他一声“先生”。

看到附近有一处街市,他就随意踱了进去。街市里到处是身穿新衣头戴新帽的人,他们欢天喜地逛着庙会,筹办着春节的吃食儿和用具,街边摆摊的小贩卖力地吆喝,招揽来一拨又一拨的生意。

逛了一圈,看看到了吃早饭的点儿,他便来到经常光顾的窦小三饭铺,点了一碗甜沫和几个油旋。自己动手取一个小碟,从低矮的案几上夹一些免费的香菜根、淹萝卜丝、淹黄瓜丝、水煮花生米,每个小菜夹一点,就着吃油旋,喝甜沫,老有味道了。

他就好这一口,特别是油旋,形似陀螺,外皮酥脆,内瓤柔嫩,金黄油润,葱香透鼻。老济南人吃油旋格外讲究,在油旋烤成后捅一孔洞,向里面磕入一个鸡蛋,再入炉烤一会儿,鸡蛋与油旋成为一体,咬一口,酥、脆、香、甜,那味道给一锭大元宝都不换。

今天没事,吃完早点后看看天还早,他又走入一条宽敞的、青石板铺路的古巷,典雅端庄深藏着岁月和时光的古巷让他有一种归属感。要是在夏季,古巷每户人家院门前的一丛竹子、几株蔷薇郁郁葱葱,院墙旁的爬墙虎攀爬到灰蓝色的瓦顶上,再沿着尖尖的房脊袅娜地伸展,恣肆地舞动。有的人家院内有缀满果实的石榴树和葡萄架,如果从房顶上把竹竿搭到对面房顶,葡萄藤就会沿着竹竿攀爬过去,人走在小巷里,幽幽的绿荫遮护着你,有的四合院里还有泉,泉水流动发出玉石般清脆的水声,在炎炎的夏日下让人那么惬意而凉爽。

今天到了年关,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色的灯笼,有砖雕的喜鹊登枝等图案的白色迎门墙上贴着大红的福字,到处喜气洋洋,张灯结彩。

在巷子另一头的空场上坐着闲聊的人,不多,随着一声接一声的“翁爷”、“翁先生”的问候,翁鸿业走过来随意地坐在了一个青石墩上。旁边开香油作坊的吴老板递过一个圆形棉坐垫,“凉,翁爷,垫垫。”

翁鸿业欠欠身算是表示了谢意,坐下来后,与吴老板扯上几句:“吴爷,作坊歇了?”

“歇了,不干了,该过年了。”

“是该歇歇了,过年的物件都准备齐了?”

“齐了。翁爷,过年时去家里坐坐!”

“一定,一定。”

两人客套几句,就都静下来听别人谈论的话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