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2 / 2)

  很快,他发现了一些端倪——原身十五岁,满打满算只参加过两次县试。

  一次是发热下不了床,第二次是拉肚子上吐下泻。

  第一次原身实在去不了,报了弃考。第二回倒是去了,奈何身体状态确实影响了考试结果。

  两回都在关键时刻生病,当然可以怀疑原主是心理素质差,时运不济。

  可这回回出岔子,当真只是运气不好么?

  宁颂回过神,将怀疑按在了心底。

  “明年就有一回岁考。”就在宁颂回忆往事时,周秀才换了一个话题。

  县试、府试统称为童生试,与院试一起称为科考,按照惯例,每三年会有一次。

  与此同时,他们这些已经考中的秀才们亦有考核,放在院试之前,由学政一起主持。

  明年五月,便是考试的时间。

  “你要是错过,就又得等三年。”

  三年又三年,人有几个三年能够蹉跎?

  宁颂如今十五岁,有志于在科考一途有所收获的同龄人早已先行数步,若是再错失机会,到何时才能追上?

  “来得及吗?如今已经七月底了。”

  张扉一直没吭声,听到外祖父的话,忍不住插嘴道。

  周秀才忍不住瞪了他一眼。

  显然,有周秀才这么一个外祖,家里又不缺钱,张扉显然是开蒙过的。

  奈何读书的天资着实有限。

  张扉宁愿到处东奔西跑,也不愿意坐下来读书。

  周秀才无可奈何,但僵持多年没有效果,最后只有接受。

  “请老先生教教我!”

  宁颂没有忘记自己这一次的来意。

  “按照你的基础,《四书》、《五经》的基础内容倒是没有问题了,只是,杂文、策论才刚刚开始。”

  除此之外,按照考试要求,学童需要从《五经》中选出一经来作为自己的本经。

  术业有专攻,学童能够将四书五经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可这本经却是需要老师指导。

  如此一来,宁颂想要不到一年内通过考试,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你当真愿意下苦工读书?”周秀才又问了一句。

  这些日子风靡的藿香正气丸他怎么能没有耳闻,从外孙子这里,他也听说过宁颂的本事。

  在他看来,读书可是不赚钱。

  “晚辈既然选择了这一条路,就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

  事实上,自从宁颂确定要读书之后,这些日除了必要处理的杂事之外,其他时候都是手不释卷。

  这也是他今日能够顺利地回答出周秀才的原因。

  “更何况,晚辈虽年幼,但也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这是《大学》里的原文,亦是宁颂的真心话。

  他幸运地获得第二次生命,难道只是用来蹉跎的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