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1 / 2)

  即,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能拘泥于一种才能,而应该成为多面手,应对多种困难。

  但这样答,太简单了。

  若宁颂是五岁,而不是十五岁,光是答出具体意思便已经足够,可他的目的是出彩。

  思考片刻,宁颂道:“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①

  君子不能拘泥于一才一艺。

  那么,君子该如何做呢?

  孔子在论语中也给出了答案。

  “故,‘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后半句,是《雍也》篇中的内容,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广泛地阅读典籍,开阔眼界,以“礼”来约束自身的行为。

  这样,就能做到“不器”。

  听完宁颂的第一段,周秀才吃了一口桂花糕,暗自在心中点点头。

  当听完宁颂的延伸时,周秀才的眸光亮了些许。

  他细细地品味了一番。

  “你之前做过策论?”

  方才那一番回答的思维,是做策论的思路。

  宁颂摇摇头。

  周秀才“唔”了一声,将剩下半块桂花糕吃下去,没有说话。

  “吃饭吧。”过了一会儿,周秀才说。

  接下来的半顿饭吃得安安静静。

  宁颂在内心里复盘自己的回答有何纰漏之处,考虑若是周秀才不应,自己该怎么办。

  张扉嘛,则是一边为宁颂担忧,一边因为听了肚子的“之乎者也”而头痛。

  至于周秀才,则是心事重重,吃这饭,不知道在想什么。

  一顿饭吃完,宁颂紧张的心情已经平静了下来。

  周秀才却和回过神了一样,忽然问道:“你是不是写字不行?”

  “?”

  宁颂摸不着头脑。

  “若不是字迹难看,以你的水平,怎么可能过不了童试?”

  第21章

  “以你的水平,怎么考不过童试?”

  对于周秀才来说,这显然是一句极为难得的夸奖了。

  可事实也是如此,童试只不过是基础考试,考试内容也不过是经义和策论。

  对于蒙童来说,县试与府试两道考试都是地方主政官自己出题,就算为了政绩,也不会过于为难人。

  可宁颂为什么没有过?

  这是一个好问题。

  宁颂忍不住蹙眉,在记忆中翻找相关的内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