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迁徙之路30(1 / 2)

度量衡的制定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汉代的度量衡是利用音阶制定长度标准,然后再推而广之到质量等等。《汉书·律历志》: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

大概的意思是,以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九寸,然后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粒为黄钟律管之长,那么就可以推算出100粒恰合一尺。又以律管容积为容量单位一龠,10龠为合,10合为升,一龠之黍重12铢,24铢为两。

此外,《汉书·食货志》记有“黄金方寸而重一斤”。《后汉书·礼仪志》中有:“水一升,冬重十三两。”

由此可见,汉人对于质量的衡量是建立在体积与密度之上的,并且已经初步认识到了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说实话,张伟被前人的智慧深深惊艳到了。

单从声律定基准这一点来看,我们的度量衡三者其实是建立在物理量的自然基准之上。

毫无疑问的是,这就是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度量衡制度。

不过如果仔细思考,还是会发现这其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首先,黍子的挑选是个坑,既存在间隙,又不能保证密度。其次,从体积到质量的转变仍依靠重力杠杆,但是机械存在摩擦力,也会导致偏差。

张伟拉来顾楠一起商讨,未来如何制定一个标准化的度量衡体系,他不需要做到与后世的国际计量一直,因为就算是量纲发生改变,物理等学科的定性公式也不会发生变化,只是较后世的物理常数会发生改变。

更妙的是,如果他能将自己的政权发展成世界最领先的水平,那么中国人就将不需要对单位进行换算。就如同本初子午线这种,不过是国力的体现,与科学本身并无关系。

到时候,自己制定的单位将成为1,至于其他国家的学者是零点几、几点几还是几十点几,与他有啥关系?

顾楠也知道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更是他们在这个时代建立起科学体系的根基。所以她爽快地将这件事揽在自己身上,张伟这才放下心。

不过,虽然此事意义重大,却也并不是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两人讨论无果,便将自己的徒弟黄月英、诸葛亮、郭嘉和贾诩拉了过来,共同组建了一个科学委员会,由顾楠担任会长,张伟则作为名誉主席指导工作。之后,就放手任由他们进行研究了。

毕竟,他现在最主要的工作还是带着军队打下一块领地作为立身之本。

……

张伟要去的白银市在这个时代其实归属于凉州武威郡,想要抵达那里,其实直线距离并不算太远。但是南阳郡的西面全是山地,行军反而会更慢,而且地势险要之处更容易被偷袭。

所以他规划了这样一条路线:南阳-颍川-洛阳-弘农-长安-陇西-金城-武威。这条路线主体都是平原或盆地,一路皆沿大河,可以保障军队用水。

虽然,这需要经过几处关口,比如虎牢关、潼关等。

其实自古以来,中原的政权交战,自东向西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天然的山川造就了无数易守难攻的关隘。

不过,再坚固的堡垒也要依靠人来守护。自从董卓军团覆灭后,这一线就不存在有绝对掌控力的势力了。这也是张伟敢于选择这条道路的重要原因。

张伟是个很果断的人,既下定了决心,立刻就会去执行。

于是,他召集了手下的弟子们,以诸葛亮率领静塞军打头阵,左翼为顾楠的靖难军,右翼为甘宁的天策军,近卫军、工兵营、文艺团等居中,最后由李仕民率领的玄甲军殿后。

一行人就此开启了浩浩荡荡的迁徙之路。

接到消息的刘表亲自率队来为张伟送行。

自然,黄承彦和蔡瑁还是伴在两侧的。

如今黄家已经成了荆州顶流豪族,黄承彦被他带在身边委以重任。而同为豪族的外戚蔡瑁则是被刘表正式表为南阳太守,军政一把抓。

这是刘表的制衡之道,当年他匹马入荆,左右逢源,结交了当地豪族,又以雷霆之势平息了荆州境内群匪,这才在此站稳了脚跟。

这些年来,他没一日不是如履薄冰。

他知道自己根基尚浅,只能倚仗当地家族,以仲裁者身份游走各方。

所以他虽号称有雄兵十万,却并不知到底有多少是纯粹忠诚于他的。看着张伟精锐的军团开拔远去,他也不知道心里究竟是何滋味。

大抵是三分艳羡,四分放松,三分失落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