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胡雪岩(1 / 1)

2008年12月31日星期三晴

一、胡雪岩简评

胡雪岩(胡光墉,是他的官名)1822年—1885年,终年63岁,生于安徽省绩溪县胡里村,后籍浙江杭州。

听说胡雪岩的大名并不是很久,对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还是得益于徐星平著作的《胡雪岩传奇》,看完此书,我算是从胡家大门外迈进了门槛,在走廊转转而已。可见我是多么孤陋寡闻,缺乏见识。

在胡家走了几圈,见了胡雪岩几面,算是有了初步了解,心中对他也有一些话想说,按照我的习惯是不吐不快。胡雪岩也算是出身贫民,家中一老母照顾生活,料理家庭。母亲把他养大,也属不易。后来,经人介绍,他去一家钱铺做学徒,从此,他走上了经商经营之路。他对自己还是负责的,认真学习,努力进取,对老板也有诚心。后来,由于一些波折,他被开除了,失掉了饭碗。可是,他却因为此事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这人是军人出身,手头有些钱财,由于担心有一天会战死,便一下子给了胡雪岩几千元钱,让他开业做本钱。他正是凭着这些钱,一步步做强做大,直到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官商”。接着,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王昌龄,这个人是个书生,靠着胡雪岩的贷款才考中了,也进入了仕途。王昌龄不忘旧情,回头帮助恩人,他们两人便结合到一起。于是,王昌龄靠着胡雪岩去治国,胡雪岩靠着王昌龄来赚钱。胡雪岩由于有了官府的庇护,找到了经商和发家的“靠山”,胡雪岩渐渐地弄出了名气,在银行业有了很好的声誉,他的产业越治越大。再后来,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左宗棠,左宗棠在当时可是大名鼎鼎,谁要有他做为了靠山,就有赚不完的钱。因为他们二人各取所需,便成了老师与学生般的朋友关系。果然,左公依靠“胡大先生”拥有了源源的钱饷,充足的后勤供应;胡雪岩依靠左公赚到了更大更多的钱,他的事业在左公的权势里达到了鼎盛,处在了高峰地位。他在杭州设有阜康钱庄总部,另有28个分部,以及几十座大规模的当铺,拥有国家级的人才和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收入的钱财可算是日进斗金。他真的风光极了,在他的权限内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大先生”这个称呼只有他一人配拥有,其他人休想这样叫,就连多地官员、巡抚、总督也会以“大先生”称之。他不开衙做官,但他可以行使官员的权力,他的官位也升至了“布政使”,好像是个三品官。最后,在左公的恳求下,皇帝也赐他一件“黄马褂”,所以他无比荣耀。。俗话说:露头的椽子先烂,肥胖的绵羊被吃。你胡雪岩这么富有,怎么不惹人嫌呢?于是,就有眼红的人,有小人看他不顺眼,给他以死路。

左宗棠与李鸿章素不和睦,有人便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一些人给李鸿章偷偷地打小报告,想整左公与胡雪岩的点子,可谓费尽了心机;又有人贪图小利,使尽坏心眼,用自己的权力压制别人,用一点鱼饵垂钓胡雪岩,最后落井下石,把胡雪岩一杠子打死,又如文煜。胡雪岩为了民族大义,为了自己的产业,与洋人斗争,在收购生丝上下了血本,决心一搏。由于胡雪岩的小眼光,短视野,加上封建官僚与洋人勾结,终于造成了胡雪岩的大破产,树倒猢狲散,胡雪岩拥有的一切都化为烟灰。社会是如此无情,人们是如此冷漠,。在胡雪岩破产是争相抢兑,体走资金,有的甚至明抢,这些终于使胡雪岩失去了复活的勇气。想当年,杭州瘟疫,疫情波及几省,全国叫急,杭州周边更是尸骨累累,正是胡先生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自掏腰包,帮助世人研制救命药——“辟瘟丹”“行军散”等好药,控制了疫情的蔓延。这种救命的大恩大德,世人该如何感谢?况且,他派人免费发放“辟瘟丹”,一发就是十年,我们难道不赞扬他,反而污蔑他是自私自利的“官商”吗?我认为,胡雪岩的倒下不是一个偶然,是历史的必然,是无法避免的。有人说。胡雪岩的失败是李鸿章、左宗棠二人斗争的牺牲品,是与洋人斗争的牺牲品,这有些道理,但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更深的原因则是清廷腐败、软弱的产物,是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产物,非一两人所能够改变的。帝国主义要入侵,要殖民,关键看国家,国家不强大,国家怕敌人,个人又怎么能够保护国人,保护自己的子民呢?所以,我们知道的是敌人得寸进尺,清廷等政府一味退步,一味地软弱,它丢失了国土,丢失了人民,丢失了民心。一个连国家、连民族,以及人民生命都保护不了的政府,我们还指望它什么。所以,我认为胡雪岩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不是演戏,是历史的必然。

胡雪岩虽说身为商人,却也不是利欲熏心,邪恶至极。他留给世人的最大财产,除了胡氏精神,胡氏经商理念,胡氏用人准则之外,就是“胡庆余国药号”以及他做药救人的理念。早在以前,他就着手医药行业,为人治病,救人性命。后来,他见老百姓买药看病很难,常受欺骗,就决心自己开一家大药号,来救世人。他用了四五年时间,二三百万银两建造了规模巨大的国药号,在国内是一流的。他在药号建成之际,广邀文人,题写匾额,来宣传自己。他清楚地认识到,想要一个药号长盛不衰,必须从严治药。为此,他亲笔题写了“戒欺”的匾额,来训诫世人:“凡百贸易,均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余,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致欺余,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我们从此话语中,可见他的良苦用心,足以昭告世人。他提出的“戒欺”和“真不二价”等制药理念,足可以影响百世千代,成为今人的垂范。他对药品的原料要求甚严,对药的制作工序要求的更严。“采办务真,修制务精”则是说不论花多少钱,都要采购正品药和好药材;在制作药品时,不论工序多繁杂,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也要从严制作,不得偷工减料。因为他重视人的性命,把人当做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当手下人说研制一种药需要“银锅金铲”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只要他一个含糊,就会改用陶器、瓷器、铁铝等东西,到时不知要害死多少人呢。胡雪岩先生坚持住了自己的为人处世原则,真的难能可贵。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他的恶劣和局限之处。他处处寻花问柳,是妓院的常客,助长了不正之风;他的妻妾和小蜜有二十四个,正是他想要的“二十四金钗”。他花钱大方,没有限制,无意中造成了他的堕落和不求上进。他吸食鸦片,并且上瘾,是一个地道的“瘾君子”,这些就是他为人所不齿之处。他广购田地,大造房舍,与其他大地主、大财阀无异,这也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试想,他的花花公子习气改掉,走进贫困大众,广泛施舍,又会是什么情形呢?他把钱财散于百姓,会被官兵、洋人抢走;他把钱财献给国家,政府拿来镇压起义;他把钱财送给军队,长官贪污,士兵腐化;.....整个社会都是乌烟瘴气,不容许他做好人,不容许他设立基金,到处行善。这就是他的局限性,历史的局限性。

胡雪岩走了,他带着眼泪和遗憾而去,他带着愤慨和无奈而去,一切都飘得很远,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留下了大量有形及无形的财富,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热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