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靖国难叶公出兵(37)37(1 / 2)

“大人,我们愿意追随您,流血牺牲,在所不惜,您就发布命令吧!”众将领的声音。

叶公走到人们面前:“我替都城的百姓谢谢大家,替全国的百姓谢谢大家!”叶公抱拳行礼。

“大人——”人们齐声喊道。

叶公望着大家,眼眶湿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幸福,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奔赴国都,拼死一战,杀了白公胜,还天下太平!”叶公举起手中的宝剑。

“杀了白公胜,杀了白公胜,杀了白公胜——”呐喊声震天。

惠夫人为叶公收拾行装。

“大人,您年事已高,不比当年,千万保重。”惠夫人哽咽着说。

“国事至此,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我走以后,家里的事情,就全靠你了。”叶公握着夫人的手。

两人相互嘱托。

叶公来到门外,力坚已经穿上了铠甲,拿着大刀,立于马前。叶重立在叶公身后。叶公对着叶才道:“我走后,留下兵勇一千,以作保守边防之用。叶地的安危交给你了!”

叶才道:“谨遵父命。定当安定民心,稳固边防,以待父亲凯旋。”

“如此,我就放心了。”叶公道。

“大人保重。”惠夫人道。

叶公走在长长的队伍中间,不时回头观望。叶公又想起了父亲。父亲曾经担任左司马,立下赫赫战功,为楚国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心胸狭隘的令尹子常,嫉妒父亲的功劳,在柏举一战中,违背作战部署,使得父亲命丧沙场。自那件事以后,他就深刻体会到了朝廷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他受朝廷之命,镇守叶邑,所谓王命难违,自己一意守卫叶邑,发展生产,加强武备,巩固边防,使得楚国北方再无兵患,也算不负大王信任。本想远离朝廷,过一种安定的生活,可是,朝廷发生的一切,却不能让他安心。国逢大难,他能够坐视不管吗?他又想到了刚愎自用的子西。子西在朝廷也是独断专行,自己早已看出了白公胜的野心,力劝子西,心高气傲的子西根本听不进他的话,最终引狼入室,给楚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看着自己的三千军队,走在奔向都城的路上,烟尘滚滚,马声嘶鸣。想到马上就要开始的战争,叶公不能心安。自己无意战争,但国家有了危难,岂能袖手旁观?他已别无选择。

队伍越走越慢,叶公召来力坚问他:“为何行动迟缓?”

力坚回道:“大人,离国都越近,路上流民越多,他们饥饿难耐,阻挡军队,讨要粮食,所以队伍行动迟缓。”

“把粮食分给他们一些吧。”叶公道。

“大人,此事不妥。没有粮食,军心不稳。给了他们,我们可怎么打仗?”力坚劝道。

“可是——”叶公一时迟疑。

“大人,只有平定了叛乱,国家安定了,人民生活才会安定,他们也不用再到处逃难了。当务之急是平叛。”力坚道。

平叛,这是多么沉重的一个词。它如千斤巨石,压在叶公的胸口。叶公骑在马上,缓缓前行。

队伍像一条长蛇,出了叶邑城。走过大道,走过野径,走过小河,走过山冈。走过日出,走过日中,走过黄昏,走过午夜。累了,休息一下。饿了,埋锅做饭。然后,继续前行。在他们心中,有一面旗帜——就是这位瘦削的老人。这位老人说了,国家有难,它的臣民应当以死报国。他的话,如钟鼓,震荡着每一个人的耳膜。于是,他的无数个百姓,拿起了刀枪,跟在他的后面,以不可抵挡的勇气,奔向前方。前方是战场,前方是生死相搏的地方,前方是杀身成仁的地方,前方是忠臣的埋骨之所。行进中的队伍,突然停了下来。力坚走到队伍前面,查看情况。回头对叶公道:“大人,他们是都城附近的百姓,听说大人是去平叛,特地来犒劳军队的。”

叶公下马。力坚大声对百姓道:“这位就是我们的长官叶公,他要替国家平定叛乱,你们的心意我们知道了。请大家把东西都拿回去吧。”

无数的百姓涌了上来。一位头发苍白的老妇人上前道:“大人哪,那白公胜叛乱,为非作歹,杀人无数,我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恳请大人杀了那个残暴的白公胜!”说完倒地就拜。

叶公上前扶起老人,面朝着人群道:“诸梁今天带兵来到国都,就是为了平定叛乱,还天下太平。白公胜残杀大臣,祸乱朝廷,残害百姓,人人得而诛之。诸梁定当不惜性命,与之拼死一战!”

更多的百姓涌了上来。他们纷纷喊到:“感谢大人恩德,早日平定叛乱!”

叶公道:“大家把粮食拿回去吧,把粮食给了军队,你们又要忍饥挨饿,诸梁于心不忍。”

一位老人上前道:“大人如果不能平息叛乱,我们即使有粮食,还是被叛军抢走。稍有不慎,又会被叛军所杀。如此,我们要这些粮食又有什么用呢?请大人收下粮食吧。只要大人平息了叛乱,杀了可恶的白公胜,我们一时忍饥挨饿,又算什么呢?”

“大人收下吧——收下吧!”无数的声音喊道。

“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叶公眼里涌出了泪花。他望着人群,他们手中举着或大或小的粮食袋,哽咽不能语。

一个人走近叶公道:“大人亲自上战场,为百姓不惜生命。我想看看大人的容貌,好记在心里。烦请大人把头盔摘了好吗?”

许多人都喊着:“我们要看看大人的容貌!”

叶公郑重地摘下了头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