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石壕吏(1 / 2)

这两天终于来暖气了,结束了防寒基本靠抖的日子,又是周三课少,李铭喆赶紧回家。

今天想去看望杜甫,回家路上就订好了菜,不管是年轻时候意气风发官宦人家的杜子美,还是中年之后落魄潦倒悲天悯人的诗圣,都要吃饭的。

不知道点什么菜好,李铭喆无意间在大众点评看见一家徽州菜,招牌菜就是太白鱼头汤。

据说杜甫非常崇拜李白,写了好几首诗,《见李白》,《梦李白》,《怀李白》。

那么就让他尝尝李白喜欢的徽州鱼头吧。

老爸老妈都还没回家,家里暖洋洋的,为了不会尿急,李铭喆连水都没敢多喝,脱了外衣,锁进箱子里,把鱼头汤,煲仔饭,盐帮鸡,臭鳜鱼都抱在怀里。

“好烫。”这是李铭喆盖上盒盖儿之后第一个想法。

这是一片田野,李铭喆发现自己背着一个木架,里面是沉重的行李,跟着一个中年人在跋涉。

太阳已经落山了,只在山边有一点余晖,前面的中年人回头说:“杜言,前边有个小村,我们去借宿吧。”

“是,老爷。”李铭喆听见自己言道。

看上去自己像个小厮,而且姓杜,那么前面这位老爷多半就是杜甫了。

李铭喆心下一喜,这次可以近距离接触,就不知道现在是何时何地。

小村子很破败,可能是刚经历过战乱,十室九空。

村头一个小院子,隐隐有点火光,李铭喆上前敲门。

门开了一道小缝儿,一个老人的脸探出来,警惕地问:“有什么事吗?”

“老丈,这是我家主人杜参军,要去华州上任,路经此地,天色已晚,不知可否借住一晚。”杜言·李铭喆回。

老丈和李铭喆都听明白了,原来杜甫现在是要去华州上任,参军虽不是什么大官,可多少也是个官员。

老人放松了警惕,把门打开,请他们进来。

“家中鄙陋,客人如不嫌弃,就住下吧。”

李铭喆和杜甫进了院子,一个老妇从柴房探出头来,而另一个女子慌慌张张进了屋。

老人把他们引人一间屋子,“客人在此休息一下吧。”

待饭熟,也不见自己带的菜过来,不知道是不是还卡在海关被检查。

老妇端上来两碗糙米饭,一碟咸菜,呐呐地说:“家里穷困,客人凑合着吃吧。”

杜甫叹了口气,对李铭喆说:“安史之乱最难过的是这些百姓啊,希望这次王师得胜,百姓们能安定下来。”

“是啊,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李铭喆回答。

“哦,你这话说得好。”杜甫意外的看了他一眼,赞道。

“好像无意间说了后世的话。”李铭喆想,只好傻笑。

糙米饭粗粝难入口,咸菜黑乎乎一片,也不知道是什么,而且连咸味都不够。

李铭喆虽然饿了,但实在难以下咽,待杜甫吃完,就收拾了拿下去。

老妇看见剩了不少,以为是那个官吃不惯这饭,说了好几句抱歉的话。

在炕上把行囊打开,铺上一层薄褥,杜甫躺下,李铭喆只能在床角和衣而卧,外面安静极了,连现代农村狗吠和鸡鸣都没有。

春寒料峭,土炕硬如铁,就在李铭喆忍着寒冷,似睡未睡之时,一阵脚步声打破了沉寂。村里忽然人声嘈杂,到处都是敲门和哭喊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