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匈奴起源(1 / 1)

讲冒顿之前,我们先说说匈奴。

前面介绍先秦时代边缘部落的时候,提到了很多名字,如鬼方、土方、巴方、夷方、犬戎、林胡、楼烦、空同等。因为时代久远,这些边缘民族本身没有文字记录,全靠从中原文明的历史狭缝中搜寻他们的踪迹,所以我们实在研究不清楚这些民族与本部分主角匈奴之间是什么关系。当然,这也是今日很多史学家都头疼的问题。

商时的鬼方、周时的犬戎、汉时的匈奴,三者是相连贯延伸下来的,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呢?目前来说,应该没人说得清楚。

据《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吞并(或融合)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民族)而成匈奴。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事实上,在当时,匈奴建国以前,蒙古文明板块中东北亚草原被许多大小不同的氏族部落割据着,如当时分布在草原东南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是东胡部落联盟;分布在贝加尔湖以西和以南色楞格河流域的,是丁零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是匈奴部落联盟。此外还有其他部落集团分散在草原各地。

后来的匈奴帝国,就是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上述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能够证明匈奴的起源就是鬼方、犬戎。但匈奴崛起之后,鬼方、犬戎等西北的一些部落,就几乎完全绝迹,由此可以肯定,鬼方、犬戎这些部落,经历了夏商周王朝多次打击之后,要么是被匈奴彻底灭族了,要么就是被匈奴彻底融合了,或者被匈奴驱逐到遥远的异域他乡,再也不见进入中国文明的记载中。

匈奴吞并(或融合驱赶)了鬼方犬戎等部落后,已经初具规模,敢于同中原国家开战了。这是有信史以来,边缘民族同中原文明之间冲突的详细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中原王朝正是处于战国时期,匈奴的名字开始出现在一些史籍资料中。当时,匈奴主要活动区域是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其直接面对的中原敌人是燕国、赵国和秦国。

那段时期,匈奴因为骑兵优势十分明显,在与燕赵秦的争锋中,屡占上风。三国为了防止匈奴南下,分别在边界修筑了长城。燕赵等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占据上风,甚至还曾经拉拢匈奴一起出兵进攻敌国。

匈奴在对中原多年的交往中,也学会了中原兵家纵横捭阖之术,有意借助燕赵的跳板,涉足中原这块大饼。那时候,匈奴是压在燕赵秦,尤其是燕赵两国头上的一大片乌云。

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一洗过往软弱之势,训练出一支堪与匈奴铁骑媲美的精锐骑兵。然后,赵国开始了反击,首先将匈奴别部林胡、楼烦击垮,向北拓地千余里,设立云中、雁门、代三郡,打掉了匈奴伸入中原文明的触角,使得匈奴本部只能缩身于蒙古文明板块中,与赵国隔长城而望。

后来,匈奴欲复仇,频繁用兵此地,结果遇到赵国名将李牧。李牧采用诱敌深入之计,灭匈奴10余万人,逼降林胡,匈奴单于四处逃奔,10余年不敢南下。

李牧大败匈奴,却无法挽救赵国的气数。实际上,从某种角度看来,李牧击溃匈奴大军,是帮了秦国的大忙,让他不必担心从北方草原来的敌人,可以专心对付赵楚韩燕魏齐六国,完成中原一统大业。

在秦国集中全力,完成统一大业那些年中,匈奴终于从被李牧的打击中缓过劲来。公元前215年,匈奴头曼单于率兵南下,结果运气实在背到极点,遇到六年前就一统天下、正踌躇满志建立大一统帝国的秦始皇和秦帝国新生代名将蒙恬,又被打得北撤700余里。头曼单于还担心蒙恬继续追击,便学习中原王朝,建立预警系统,在自己的领地内“置烽燧,然后敢牧马”。

秦始皇将从匈奴手中夺回来的河套地区,设置了九原郡和44个县,从内地迁移3万多人屯垦于此。鉴于此次战争,头曼单于撤军太快,主力并没有受损,秦始皇也不敢回撤大军,只能派蒙恬率领30万部队长期驻扎在那里。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将以前燕赵秦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再加以修补和扩充,形成后来我们所熟悉的“秦长城”。

不过,很快,秦国遭遇内乱。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二世胡亥立,派人将负责防御北地边境的扶苏、蒙恬处死,然后第二年又发生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守护上述地区的边军,一哄而散。匈奴趁机南返,重新进入河套地区,在这里一呆就是上百年,直到汉武帝强势夺回。

这个时候的匈奴,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在其东西两方各有东胡和月氏两个比他更要强势的部落联盟,将他挤压在中间,北边有丁零不时南下侵扰他,南边的秦帝国虽然内乱纷纷,整个帝国面临垮塌危险,但余威尚在,匈奴根本不敢南顾太深。

匈奴要崛起,怎么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