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赵亡中山(1 / 1)

本篇接着讲中山国的故事。

中山国的前身是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在陕北绥德一带,后来转移到太行山区。春秋时的鲜虞部落联盟,由鲜虞、肥、鼓、仇由几个部落组成,后逐渐开始扩张势力,于公元前652年春,鲜虞攻击邢国,邢君出逃,前651年,鲜虞征伐卫国,卫君被杀。

但鲜虞部落联盟的强势征伐很快引起了中原大国的注意。首先是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挫败了鲜虞,然后于春秋中后期,晋国出面先后消灭了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

鲜虞面对晋、齐这样的超级大国,却毫不退缩,奋勇反击。于前507年出兵晋国平中,击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报灭属国之仇。第二年,鲜虞人在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中人城中有山,故曰“中山”。

接下来中山国的历史,就与晋国以及后来的赵国紧密相连。

晋国多次进攻中山国,誓要报中山俘虏勇士观虎之仇。先是取得穷鱼之丘(今河北易县),后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一日下两城”。中山国遭遇重创,面临生死存亡。却正在此刻,晋国发生内乱,而后绵延近百年,晋分为韩、赵、魏三家。

中山国得以幸存。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部落离开山区,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武公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中山桓公即位。魏国派遣名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经三年苦战,于前407年消灭了中山。

中山亡国后,残部退入太行山中。中山桓公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在前380年前后重新复国,并定都于灵寿。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成为了赵国的心腹之患。赵国在前377年、前376年两次进攻中山,都遭到中山激烈的抵抗。此后,中山国开始修筑长城。桓公去世后,中山成公即位,继承先祖遗风,继续学习中原社会制度,发展国力,使国势得到进一步加强。

前327年前后,中山王继承王位,此后十余年间,中山国富兵强。前323年,魏国公孙衍发起倡议,联合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在称王的五国中,中山国作为“千乘之国”与其余四个“万乘之国”相并列,可见其地位非凡。

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也背弃了同盟,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北略燕国,夺取几十个城市,占领数百里的燕地,还掠取了许多财物,并将取得的“吉金”(铜器)重新铸造了铁足大鼎和夔龙纹方壶,在上面铭刻长篇铭文来颂扬中山王和司马赒的功绩。史称“错处六国之间,纵横捭阖,交相控引,争衡天下”,此时为中山国最鼎盛时期。

伐燕胜利后不久,中山王去世,内政外交均开始走下坡路。但因为中山国地处位置十分敏感,楔入赵国版图内,经常受赵国敌人的指使从背后攻击赵都城邯郸,对赵国来说,中山国的威胁比外部其他强敌更大。所以,赵国一直将消灭中山国作为争霸天下的第一要务。

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继位,而后启动“胡服骑射”改革。其改革的第一目标,就是要消灭心腹之患中山国。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挂帅,使用刚刚训练好的骑兵部队配合战车部队和步兵,分三路向中山国发动大规模攻击。这次战役,使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丹丘、华阳、邸、鄗、石邑、封龙和东垣诸邑尽入赵国手中。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赵国出动20万大军对中山国连续进行了五年的残酷战争,至前296年,赵军终于攻破灵寿,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中山国就此灭亡。

中山国作为一个边缘民族建立的国家,竟逼得赵国消耗如此国力方能得胜,由此可见中山之强悍。义渠国作为一个国土仅十来万平方千米的小国,竟然逼得秦国太后以身饲虎,构建数十年的温柔陷阱方能灭之。由是观之,若给义渠、中山以充足的国土和人口资源,后面战国争霸谁能笑到最后,真是难以预料啊。

古义渠、古中山的历史充分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在古中国土地上劳动、耕耘、建设,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推进了中华各民族融和的步伐。义渠、中山仅是当时边缘文明中的代表,林胡、楼烦、东胡、空同、匈奴、月氏等边缘部落或部落联盟在那时同样也建立起来了,或者正在建立他们的国家,他们正在当时的历史时刻努力奋斗和发展着。今天,这些民族大多已经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仅有极少数存世,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已经融入我们血脉中、我们基因中、我们文化中的古民族文明。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才矢志完成本书,想要记录下关于他们的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