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_分节阅读_第1020节(1 / 2)

  裴冠走近看了看,七成是粟、两成为麦,一成是其他杂粮。

  他亲手抓起一把,问道:“粟价几何?”

  店家没说话,帮佣的小厮看了看跟在裴冠身侧的军士,道:“斗粟六十钱。”

  其实不算太离谱。战争期间,粮食紧张,晋阳又是纯靠外地输入的大城市,有这个价很正常。

  他记得贞观四年(630),并州丰收,斗粟三钱。但那是不正常的价格,也可能与钱荒有关,因为那时候朝廷也缺铜钱。市面上呈现铜价极贵,而万物皆贱的现象,一匹绢的价格也就现在十分之一的样子。

  另外,河东向来是产粮重地。

  肃宗时王思礼担任河东节度副使,太原积粟百万石。

  邓景山担任太原尹时,“待上宾惟豚鱼而已,取仓粟红腐者食之,兼给麾下。”

  多说一句,邓景山不是故意羞辱士兵。因为太原仓储的粮食实在太多了,有些陈化粮不吃就浪费了,他自己也吃“仓粟红腐者”,并不搞特殊待遇。

  但事情不是这么做的。你愿意吃苦,当兵的愿意吗?后来邓景山被打死了。

  李克用主政河东之后,地方经济每况愈下。中间有郑从谠留下的团队帮着打理,但也只是延缓了下降速度,本质上并没有太多改变。

  最离谱的是,作为李克用基本盘的沙陀三部、昭武九姓的日子也过得不咋样。

  刘琠是沙陀人,其妻安氏则出身昭武九姓,然后改嫁给慕容三郎。而这个慕容三郎,则是吐谷浑人,老家在石州,却是个有田产的。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李克用这人治政实在是一塌糊涂,也不知道脑子咋想的。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沙陀三部都没吃上铁杆庄稼,而是自食其力,这或许不是坏事。另外一点,可能也与此时北地武风雄烈有关。沙陀人、粟特人、吐谷浑人、回鹘人什么的,没那个心气搞特殊待遇,他们也害怕再一次被打回代北。

  “为何不多种麦子?”裴冠奇道。

  据他了解,现在关西、河南粟麦并种。总体而言,麦子的播种面积每年都在缓慢提高,粟则日益减少。河东还是粟为主流,与三十年前一样,好像一点没发展。

  “麦子也有,多生于汾、沁之间,就近供应军需,北输的少。现在除了晋阳,汾、沁小麦几乎不输往他处,那边快不够吃了。”小厮说道:“去年开始,李副使从忻、代输了一批小麦回来,人皆称颂。”

  裴冠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原来河东小麦多产于南边那些河谷地啊。多年战争下来,那边看样子有点绷不住了,粮食产量大大下降。

  陪同他出来逛街的晋军小校没有丝毫阻止的意思,让裴冠有些诧异,这个是能说的吗?

  离开粮铺之后,裴冠并不着急回去,又钻进了果蔬行之内。

  童子寺葡萄、南街甘棠、台壁谷美枣等本地特有果类琳琅满目——

  贞元年间,晋阳西童子寺种植葡萄,品质上乘,远近闻名,被列为贡品。北都晋阳大明宫(高欢所建)之昌明门即通葡萄园,这种水果在河东非常常见,与梨并列。

  开元年间,玄宗巡视北都,在晋阳南街见“连理甘棠”。晋阳大街小巷,从汾阳坊到上党坊,从晋阳宫到水门,大街两侧的行道树,十之五六是甘棠梨树。

  台壁谷在榆次县,大枣品质极高,非常出名。

  裴冠随手买了点,递给随从和军士们分享,顿时人人称谢。

  卖枣的店家也喜笑颜开,买卖不好做,遇到个主顾不容易。

  “小儿所食为何物?”裴冠眼尖,看到店家的孩子在扒拉午饭,而碗中似乎半是野菜、半是稀粥。

  “不死苹,在晋祠那采的。”店家说道。

  “小儿正是长身体之际,食苹能饱腹乎?”裴冠问道。

  店家有些犹豫。

  “再来十斤葡萄。”裴冠大手一挥,道。

  随从立刻挑选果子,付钱,一气呵成。

  店家叹了口气,道:“前阵子传言要出征。这一出征,粮价定然暴涨。晋祠不死苹之事,知道的人很多。长于水底,冬日亦不死,食之甚美。我寻思着,多采点苹回来,少花不少买粮钱呢。不过后来又没消息了,也不知咋回事。”

  这又是一个劲爆信息!

  裴冠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陪同他的晋兵只顾吃水果,根本不在意店家说了什么。

  “何为不死苹?”裴冠又问道。

  店家喊了一声,其妻拿了一把过来给裴冠看。

  这次看清楚了,原来是一种喂牲畜的野菜。其实关西也有,圣人称之为“四叶草”,长于水中。冬季温暖之时,可以从河中捞取。但在芜菁大面积推广种植后,牲畜冬季不太缺牧草了,去河里捞取此物的人便少了。

  只是他没想到晋阳百姓还在捞这种东西,而且是给人吃,这就没法说了。

  叹息一声之后,裴冠继续闲逛,至卖牲畜家禽的行市。

  河东的牲畜其实很多。

  德宗朝时,李宣远曾有诗云:“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牲畜之中,又以马最多。

  贞观年间,东突厥灭亡,大量突厥人内附投降,被安置在太原一带。朝廷又从这些突厥人手里,出钱赎买隋末没入突厥的中原人口,“男女八万余口”,皆安置在晋阳左近。

  朝廷又在河东置楼烦、天池、玄池三监,蓄养官马。

  元和年间,因讨王承宗失利,河东仅剩步兵三万、骑兵六百,河中节度使王锷移镇太原,经营年余,“兵至五万,骑五千,财用丰余。”

  至唐末之时,官牧三监只剩一监,官马败坏,但民间养马日益兴起。

  “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

  河东百姓也喜欢骑马打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