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追悔反思(2 / 2)

那时,如果有人问秦榣峰,“人生最大的错觉是什么?”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在此之外,秦榣峰还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即他沦为今天这种状态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他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以便在以后的人生中,不再犯这种极其低级、极其愚蠢的错误。如果真能这样,那么,这次“古玩”经历,对他来说,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还能发挥警醒作用。倘非如此,再怎么追悔也不会有任何实际意义。

于是,他开始大量翻阅有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哲学书籍。在进行了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之后,他经过梳理,初步形成了以下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必然性”就是规律性、可预测性,是一种不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的东西。而“偶然性”则是一种无规律性、不可预测性,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的东西。西方哲学探究“必然性”的另一面则是排斥“偶然性”。即使一件事情是偶然的,他们也总是想尽办法去探究这个“偶然”背后的“必然”。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西方才有了理性思维和繁荣发达的科学技术。

然而,自从苏格拉底提出了那句著名的“认识你自己”以后,西方的哲学家们发现:把“必然性”套在自然头上是节节胜利的,但是,一旦套在“人”的头上,就会遭遇一些出乎意料的尴尬:难道人也是在“必然性”中活着的吗?如果人一生的轨迹象电脑程序那样都被预先设定好了,人生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海德格尔曾经有一句著名的话:“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这个“被”字表明,这是一个主语欠缺的被动语态。也正是这个主语的欠缺,表明人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由谁决定的,他是非常偶然地发生的行为。这里的“抛”字非常形象,它在向人们昭示:人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偶然的。

秦榣峰又由此联想到萨特所说的话:“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对于它来自何处,还是驶向何方,人们一无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

秦榣峰在综合以上观点后得出一个结论:即使人来到这个世界是非常偶然的,即使人们对于人生来自何处以及驶向何方一无所知,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人必须在存在中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人生行动进行决定和选择,“并独立地对自身及整个世界担负起责任”。

这就是说,即使秦榣峰这次“古玩”经历有其偶然性,但无论他的选择正确与否,其选择本身却是必然的,为他的选择担负起责任亦是必然的。

因此,他作出这样的选择,怪不得任何人。由这种选择所导致的后果,自然也只能由他自己承担。

尽管于他而言,这种认识来得晚了一些,毕竟发生了的事已然不可改变。但凡事得辩证地看待,这世上就没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任何事物是一无是处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幸好他还能及时针对这次事件进行深入反思,并以此作为前车之鉴,永远警醒自己,在未来的岁月中,坚决不在类似的错误上再跌一次跟头。

当然,秦榣峰比谁都清楚,自此之后,他的人生道路将会异常艰难。而这种艰难,不只是他自己需要面对,让他觉得更加心如刀绞的是,因为他自己犯下的错,连累家人一起跟着他受苦。尽管他现在还不敢跟家人如实说出此事,但他知道,早晚是要说的。因为他一个人,实在是无法将此事完全扛下来。

基于此,每当想到家人,他都会更加自责,更加悔恨,更加心痛。但他同时也更加清楚,他绝不能因此而倒下,因为他根本没有“倒下”的资格!那样的话,他就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懦夫!

他此刻该做且必须做的,是要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犯下的错买单,全力弥补家人因此事受到的伤害。他要以此证明,尽管他曾经铸成大错,但他有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能力!否则,至死他都不会原谅自己!

因此,他只能反复在心里为自己鼓劲,“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人生实苦,唯有自渡!有道是‘再穷不过要饭,不死终会翻身’。我还年轻,一切都还有机会,只要青山在,自会有柴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