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需求176(2 / 2)

当时许多人都以为赵文奇是在说笑话,没放在心上。

现在跟丰收大会的事儿一加印证,这些人顿时就后悔了起来。

明明都知道他家有上面的背景,他们咋就不信呢?

要是去年他们信了,种麦的时候跟赵卫国用一样的麦种和化肥,那今年县里的丰收大会,他们是不是也能拿到电视机?

怀着这样的心思,这几天村里几十家人都找到了赵卫国,想让他帮忙带一些玉米种和黄豆种,价钱都还说。

赵卫国全给应承了下来,大致统计了一下需求量。

一个村里有种子需求的,大约有六十多户,至少得有五百亩地,按一亩地二十斤种子来算,得一万斤种子往上。

细分的话,按照人们的需求程度,起码得七千斤玉米、三千斤黄豆。

这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把农校的校长郑双宝吓了一大跳。

虽然公家不遗余力的宣传农业技术,但农民们显然对需要花钱的东西抱有天生的抗拒。

农校推的高价种子,在下面反应并不是很好。

哪怕是有农民用了免费的种子,但因为不舍得使用化肥,最终的收成也没见的有多好。

然后再经过口口相传,人们更是对买种子没太大的兴趣。

他来农校这几年,种子供应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各个公社的农技站,还没遇到过有社员在他们这儿一下子要这么多种子。

不过听了赵卫国的解释,郑双宝心内又火热了起来。

他跟赵卫国也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了,农校的孵化厂由赵卫国起了个头,如今由他硬生生的铺开了一条路。

这还只有半年的时间,赵卫国预定的公鸡苗就有两千只。

因为赵卫国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里,城关乡、罗店乡好几个乡镇的农民,都托人来打听,也想像赵卫国那样,从农校这里找点门路。

眼下农校的孵化厂那边,每个月至少能卖出一万只鸡苗,也算是笔可观的收入。

只要一步步的走下去,假以时日,农校必然能依托着孵化厂一飞冲天。

有了孵化厂的先例,对于赵卫国的态度,郑双宝可说是有求必应。

这小子如今可是县里的红人,借着他的名头,说不定真能把农校种子的生意盘活。

怀着这样的野心,郑双宝当即叫来了负责培育玉米种子的孟老师,让他务必要满足赵卫国的需求。

听说了赵卫国的需求,孟老师心中感慨万千。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也是赵卫国找到了他,信誓旦旦地跟他保证,只要免费给他几十斤种子,不用几年时间,肯定能把农校培育的种子推广到桐阳地区。

当时他只当这个年轻人是在开玩笑,左右种子也卖不出去,就给了他五十斤种子。

没想到一年过去,他一张嘴就是上万斤的种子。

他们学校里保存下来的种子,也就十多万斤的量。孟老师有些担心,这小子一下子要走了一万斤,不知道下面的农技站还够不够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