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报道出了偏差150(1 / 2)

来人叫戴兴民,自称是《桐阳晚报》的主编。

关于这个晚报,赵卫国这几天也听黄其功念叨过。

跟日报不同,这是一家今年元旦刚刚创刊的报纸,主打的是贴近百姓生活。

虽然目前是每周发行六期,四开二十版,每天的内容不少,但毕竟是新报纸,给邮电局预付的邮费也不多,是以目前只在桐阳县城以及桐阳地区下辖的几个县城覆盖,在整个桐阳地区还没啥影响力。

又因为晚报主打的是生活类内容,机关单位定的也少,根本没几个领导关注。

是以听说戴兴民是晚报的人之后,黄其功兴致乏乏的聊了几句,就婉言谢绝了所谓的内容合作。

碰了个软钉子,戴兴民只得退而求其次,找到了稿件里露了一小段话的赵卫国,想从他的身上挖掘出一些素材。

“上次日报的内容我都看了,跟农校也聊了一回,对于你的致富经历,我们这边很感兴趣,就想跟你聊几句,看看咱们有没有能结合的地方。”

在魏河乡政府的办公室里,戴兴民说话也很是随意,一点也没有拘束的感觉。说完话后,他还拿起了桌上的暖壶,主动给赵卫国倒了一杯茶。

这个看似随意的举动,却是赢得了赵卫国不少的好感。

他觉得,这个人比上次见的那个李德超顺眼多了,最起码,身上没有那种文化人的傲慢,对于这个晚报也就多了份亲近。

跟二哥和大舅哥那种嗜报纸如命的人不同,作为一个带着未来记忆的穿越者,他的潜意识里,习惯了网络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并没有看报纸的习惯。

上次那个记者写的稿子,本来就是配合农校接受的采访,跟他的关联不是太大。

加上对方态度不好,他没有抱什么希望,稿子见报之后,只听过黄其功提了一嘴,他自己压根没关注过成稿。

他不知道稿子里的内容是啥,戴兴民的话自然也就没法接。

这年头农村里不识字的大有人在,戴兴民遇到的这种情况多了,手头上早有准备,见他没有及时回答,就从手边的提包里拿出了一张报纸,推到了他的面前。

“你识字吧?报纸我带来了,要是识字的话,你先瞅瞅,不识字也没事儿,我给你念几句,一会儿咱们说的时候也容易。”

赵卫国也没有细想,接过报纸看了起来,待看到文字缝里那篇三寸见方的文字时,不由得瞠目结舌。

“养鸡一万只?年收入两万?种地十亩?亩产两千斤?”

看着文章里那短短的一段话,赵卫国竟有些怀疑,这里面的“赵卫国”,是不是一个和他重名的旁人。

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农村,农民个体户也很难达到这些数字。

天地良心,他当时可是按着实际来说的,养鸡一千只,除去开支,年收入三千元。

养一千只鸡,跟养一万只鸡,那是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千只鸡户家还能凑合着养,一万只鸡就不一样了,不但需要各种专业的设施,也需要专人来打理,不是几间小鸡舍就能应付过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