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门外汉139(1 / 2)

早年郭家遭遇变故的时候,郭燕鸣在省城的姑家住着,并没受到太多的连累。还在省城第一纺织厂旁边的裁缝铺里,学了手裁缝的活儿。

后来形势好转了一些,郭燕鸣也长大成人,就从省城带了些布匹和式样回来,开始在镇上摆起了摊。

在前头的十年里,衣服和布料在农村也是稀罕的东西,供销社里的成衣价格太贵,人们习惯买好选好布匹和花色,交给裁缝去做。

由于郭燕鸣带回来的布料质量上乘,做出来式样也比别的裁缝新颖,这些年靠着给人做衣服,赚取了不少的钱和名声。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尤其是政策放开后,生意越做越大。

经过四五年的发展,他已经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郭裁缝。

那些家里稍微有点资财的姑娘妇人们,为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宁可花费比市场上更贵的价格,求到门上,想

慢慢的发展下来,郭燕鸣既不用出摊,也不用开店,每日坐在家里,上门的顾客都是络绎不绝。

为了应付生意,他把妻子和女儿也带了出来,跟着他一起做衣服。

靠着一家三口做衣服,郭家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恢复了元气,成了郭家镇有名的富户。

从一穷二白到如今的小康之家,这样的经历,不可谓不吸引人。

尤其是在谈话当中,赵卫国吃惊的发现,这位大舅哥身为一个裁缝,不但每天都在关注着报纸上的动向,还经常往镇里跑,探听上面的最新政策。

对于这样的人,赵卫国只有深深的叹服的份儿。

他能把握住机会,是借着对未来的了解,避开了许多水坑,郭燕鸣走出的每一步,却是来源于机遇和努力。

觥筹交错之中,俩人越谈越是投机,反而把赵卫军冷落在了一边。

他和赵卫军在大伯家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坐上了郭家镇去往临潭县城的车,到了临潭汽车站,再坐上转往桐阳县的班车。

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进了魏河乡的境内,然而到了赵钱营外,两人却没有下车,而是直接坐到了桐阳县城里。

赵卫军说是不再回赵钱营,赵卫国知道他是怨恨上了十一叔,和家里闹着别扭,很能理解他的想法。

但这么大的一个活人,总不能真的让他在外要饭,干脆就安排到店里帮他守着生意。

鸡店现在已经步入了正规,有不少回头客,王跃进那边也说的明明白白,不用担心生意上的问题。

有这么一个人在,他也不用时刻操心着城里的事儿,这几个月可以安心为面粉厂做准备。

俩人去了赵氏活鸡店,这个时候已经快到十一点,郭燕秀已经闭店回家。

赵卫国到弹棉花的地方买了两床被子,赵卫军则是到不远处的店里买了个竹床,就这么简单的在城里住下。

安顿好了一切,赵卫国放下心来,在路上拦了个顺路的拖拉机,往家里赶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