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两清136(2 / 2)

只可惜老人家身上有些残疾,不能长时间久坐,和赵卫国说了会儿话,就进屋躺到了床上休息。

换了郭燕秀的大哥郭燕鸣,领着赵卫国在镇子上转了一圈,末了还指着不远处的三间瓦房对赵卫国说道:“去年听说燕秀跟她爹一起回来,这房子我们都拾掇好了,你们这一结婚啊,房子倒是空了下来,等你们啥时候得空了,就回来住住,给咱爷送点钱,咱爷过世的时候,一直念叨着我三叔和燕秀妹子呢。”

赵卫国反应了半秒,才反应过来,大哥口中的“咱爷”,就是郭燕秀的爷爷,当即满口应了下来。

“前两年家里在镇上盖了房子,也给三叔留了间门面房。三叔这没回来,我们自作主张,打包租给了镇上的农技站,房租不算多,不过总算是没空着。你这次来的正好,等回去的时候,也把三叔那一份捎回去。”

那点租金,赵卫国自然看不上,他的关注点,被话里的农技站吸引。

所谓“七站八所”,在一个乡镇上,这样的机构,通常在20个以上,有的乡镇甚至高达30多个。像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林业站、广播站、种子站、食品站,这些都算乡镇直属的单位。

从历史上看,这些单位的存在在实践中弊大于利,是造成乡村负担的重要根源,不仅使乡镇政府不堪重负,也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民的提留款里,有一多半都是用在了这些单位上面。

正因为此,在新的年代里,农技站、种子站、畜牧站这些都合并在了一起,既减轻了负担,也明白了权责。

但在眼下的年代,这些单位还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在农村,农技站也算是有用武之地。

赵卫国想不通的是,这农技站拿着镇里发的工资,照说应该在政府大院里办公才对,怎么着也不至于在外面租房子办公。

“农技站不都是乡里的单位吗,你们镇的农技站还得租房子?”

郭燕鸣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们镇长年财政紧张,平时也没啥收钱的地方。自从今年换了个新领导,一直强调要鼓足干劲,工商所、农技站、农机站这些地方,发工资都要靠创收,要是不从大院里搬出来,老百姓们谁敢跟他们打交道呢?”

赵卫国不由一阵无语,包产到户还没几年,农业刚刚起步,农民们还都是望天吃饭,全靠农技站给农民科普农业科学知识。

供电所、工商所这些地方,还有创收的空间,可这农技站就是个纯服务的单位,要是自负盈亏,那谁还耐心地教农民种地?

“这农技站咋个能自负盈亏?”

“还能靠啥?卖点农药、种子、化肥呗,不过呀,他们的东西太贵了,老百姓买账的可不多。”

赵卫国本来打算好了,把礼物送到,说上几句话就告辞而去。

听说老丈人的名下有了门面房,已经是意外的事情,竟然还开起了农技站,这样的稀奇事儿,无论如何也得去长长见识。

“大哥,咱们能过去看看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