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雅斗17(1 / 2)

芙蓉苑的风物实在太好,好得让人目不暇接。

像白小君这个年纪的小姑娘,通常是很喜欢到这样的地方逛一逛的,即使有个别不喜欢的,也绝不至于讨厌。

白小君每看见一样令人赞叹的好东西,都忍不住想着,要是现在她身边的人是楚留香那该有多好?

她总是忍不住幻想起楚留香看见那些东西时的样子、会说的话。

那简直比美景更让她享受。

但可惜她身边的是李怀轩。

逛街虽然舒服,但伺候人却不舒服。

尤其是伺候李怀轩那种人。

李怀轩在前面走,她在后面跟,她后面还有四个人高马大的佩刀近卫。

路上遇见的大部分衣着华贵的人都认得李怀轩。

他们本来也是仆从随侍,一掷千金的排场,非常骄傲和风光。

可是一见到李怀轩,这些得意洋洋的人就忽然都变得像哈巴狗一样,反差之大,实在令白小君忍俊不禁。

与他们相反,来游玩的很多平民就不认识李怀轩。

到了热闹得摩肩继踵的地方,甚至有不懂事的乡野顽童拉拽他的衣角。

李怀轩不以为忤,只站住了。

那孩子的母亲马上就发现了,伸出粗糙的大手拧着孩子的耳朵拉回怀里,然后满面惶恐地不住赔罪。

孩子似乎被母亲恐惧的样子吓住了,本来要发出的哭声咽了下去。

孩子母亲看见李怀轩那昂贵得她做梦都幻想不出的衣角已被她的孩子抓出了淡淡的指印,恐惧又懊悔,却偏偏还要挤出难看的笑来,缩着脖子,低着头,连眼皮都在跳。

但李怀轩看都没有看她一眼就走开了。

走了几步,白小君听见身后那位母亲劫后余生般长舒一口气。

他们就这样漫无目的地逛着。

冠盖如云,人声如沸。

芙蓉苑的大道、楼阁、花台、水榭之间四处都可以找到被展示出来的宝物,有贵重无比的,也有较为易得的。举目一望,可见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交易。

李怀轩走了许久,始终没有对路过的任何一件宝物予以一瞥,显然认为那些都是庸俗之物,一件都没有看上。

但他仿佛又很享受这个过程。

他一边走一边看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些并不认识他的百姓。

那些人穿着粗布鞋、草鞋从他身边走过,他偶尔听一听他们口中闲聊的话,竟然听得唇角上扬起来。

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他走路的姿态很雍容雅致,不疾不徐,仿佛从很小时就被一种严苛的礼仪规范着,又经历过许多非同凡响的场面,经年累月而形成的气度。

这样的人在动态的人群中当然显得鹤立鸡群,一眼就可以看见。

走着走着,白小君忽然看到了另一个和李怀轩一样走路仪态“鹤立鸡群”的人。

他看起来年纪与李怀轩差不多大,衣冠竟也差不多讲究,只不过李怀轩穿的是千金一尺的那种苏绣,他穿的则是千金难求的东洋缎。

他是朝着他们的方向迎面而来,身边跟了七个人,有四个黑衣近卫、两个妙龄少女,还有一个和他并肩而行的白衣秀士。

他们越走越近,然后李怀轩就站住了。

那个人也站住了。

他们就在间隔几步的距离里一动不动地对峙着,目光在对方身上打量。

就在白小君以为他们势必要掀起一场“谁给谁让路”的冲突的时候,他们忽然都笑了。

李怀轩朝他抱拳,那个人也抱拳还礼。

李怀轩称他“金公子”,他称李怀轩“李公子”。

那金公子生得也很俊俏,再加上他的仪态、衣着,无论如何都是个引人注目的人。

但不知怎么,白小君的目光偏偏被他身边的白衣秀士吸引了过去。

白衣秀士的白衣是合身的男装,但她却是个女人。

任何人都看得出她是个女人,因为她自己没有做任何易容装扮,只不过是穿着男装、束着发而已。

她身上有种让白小君不得不被吸引的气质。

她白而清瘦,看起来既清冷又温柔,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秀目中透出一种冷静而聪慧的光。

她是个像兰花一样的美人。

她身后的两个穿长裙的少女也很美丽,气质却不同。

其中一个看起来精明活泼,四下观赏时颇有几分睥睨之态;另一个的皮肤是小麦色的,大眼睛里写满了鬼主意。

白小君正看得出神时,忽然被李怀轩的语声惊回现实。

李怀轩说的是“这实在不巧”。

什么不巧?

白小君向旁一望,才发现身旁赫然就是恢宏而奢华的紫云楼。

它楼台高筑,台上还有层层阙亭,又以拱桥衔接副亭,颇具汉唐古韵。

刚才注意力被吸引了,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么醒目的建筑。

李怀轩说的“不巧”,是指他们同时看中了一样宝物。

那宝物就在紫云楼楼台上,是一面很大的乳白色玉壁。

作为玉壁,它虽然很大,但在这紫云楼上就显得很小,要仔细看一看才能看见。

但它偏偏就独占了整个紫云楼的交易位。

它的四周,至少有二十个高手护卫。

紫云楼是整个芙蓉苑最嵯峨壮美的建筑,一件玉壁就能独霸此位,这玉壁自然是价值连城。

玉壁上方挂着一条横幅,用大笔着墨了几个大字:古周之高古玉。

这玉璧竟是周代之物!白小君心下暗叹,难怪形貌古拙,又透出一阵极富神秘感的自然之美。

两边的人一起拾阶而上,玉的主人赶忙降阶而迎。

那主人是一个年逾花甲的老婆婆,一身灰白色棉麻长服,头上簪着一根翠得清透无比的玉簪。

她下台阶时轻盈如飞,根本不像个老人,倒像是冯虚御风的得道高人。

三人止步在台阶正中,金公子笑道:“我刚刚还在想,这样绝的玉是谁的收藏,原来竟是您,这就难怪了。”

李怀轩也道:“灵台婆婆没有在福禄山庄颐养天年,如何想起来此处了?”

灵台婆婆这个人白小君听说过。事实上没有听说过她的人只怕没有几个。

据说她曾经用她的大智慧为国解决了大麻烦,先帝在她远赴山林修行时特命建造了一座庄园,名曰福禄山庄,并为她特别赠予法号“灵台”。

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少有人记得,大家只记得她是灵台婆婆。

灵台婆婆笑道:“老了,就喜欢凑热闹。来吧两位少将军,上来细看。”

她说“两位少将军”,看来那位金公子也是某个大将军的儿子。

白小君的脑海中忽地跃出楚留香收到的信,楚留香告诉过她,信上说苏李宋三姐妹在武当结识了七五将军的长子金兆麟。

这位金公子想必就是金兆麟!能和李怀轩平分秋色的少将军,满天下数来也只有七五将军的长子可以一当了。

他若是金兆麟,那这三位女子就是苏蓉蓉、李红袖,和宋甜儿!

白小君忍不住又抬起头偷偷地看她们,她对这三个传说中与楚留香关系最近的女子充满了兴趣。

她在欣赏三个美人,两个少将军则在赏玉,而且越赏越喜爱,越发不肯割爱。

但玉只有一块。

像这样的情况,通常就需要两边竞价了,而且这两位少将军也绝对玩得起一场豪拍。

但灵台婆婆道:“老身若是叫二位竞价,虽算合理,却也实在太庸俗,显得老身想借机大赚一笔似的。”

她顿了顿,又道:“此玉是我由山中卜卦时随卦象而走,偶然得来,算是天赐之缘。那么今日,也要有缘人方可带走。”

金兆麟笑了笑,道:“依婆婆所见,如何算是有缘呢?”

灵台婆婆道:“此玉是周时天子嘉赏功臣的礼器,上面刻有戈形,想必是赐予能征善战者之物。今日遇见两位军功赫赫的少将军,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李怀轩道:“婆婆的意思是善战者与之有缘了?”

灵台婆婆点头。

两位少将军在紫云楼上为古玉相峙,这样的事实在是比逛宝苑更有趣,因此楼下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灵台婆婆点头时,楼下已经聚了至少三圈的看客。

金兆麟看了看楼下的人群,摇了摇头,笑道:“让我二人在此为玉而战,实在太失体统。”

李怀轩也道:“我们虽是行伍中人,粗野惯了,却也不会为争东西而大打出手,那岂非是草莽行径,让人笑话。”

灵台婆婆笑道:“老身当然不是要二位贵客在此地刀剑相对,煞了风景,更有失身份。老身只不过希望二位来一场雅斗。”

金兆麟奇道:“善战之事如何雅斗?”

灵台婆婆微笑道:“既然二位都是运筹帷幄的人,不妨斗一斗兵法。”

白小君瞧见李怀轩剑眉一挑,显然是来了兴趣。

而对面苏李宋三人则互相说着什么悄悄话,李红袖和宋甜儿互相逗得偷笑。

灵台婆婆还没有说如何斗法,当然还有下文:“就在这紫云楼前,二位自行点将,各选出几人来助阵,供二位指挥。为不伤宝地盛会,不伤宾客,自然不要用真的刀剑兵器,而是以竹竿裹布,蘸取颜色,谁的要害处被点了颜色,便要退出。”

金兆麟想了想,道:“如何分出胜负呢?”

灵台婆婆抬手一指:“谁指挥的人能先站上紫云楼顶,谁就是胜者,这玉就归谁所有,老身分文不收。”

他们虽然站在楼台上,但距离楼顶仍有好几层阙亭。

有趣,的确有趣。

不仅李怀轩想要玩一玩,金兆麟也想,于是这事便愉快地定下来了。

灵台婆婆身边的一个大汉站在栏杆前,用洪钟般的声音朝楼下宣布了这场比试以及规则。

这下子,更引得众人兴奋不已,更多的人连交易都中断了,跑来看这场难得一见的雅斗。

这时楼下的人几乎是刚才的三倍,已经肩并肩、头碰头,形成一大圈密匝匝的人海。

有很多江湖人已经毛遂自荐地自汉白玉石阶走了上来,希望被二位少将军选中。

他们当然不是吃饱了没事干,乐意跑上来让人指挥的。

白小君知道他们至少有两个理由愿意上来。

第一,他们这些江湖人辛苦习武,本就是想出人头地的,很多人都梦想着一朝成名。眼下这场盛会之中的雅斗,必然会在江湖中流传,他们借助二位少将军的势和规则的安全,既比从前的成名之途更容易,也比它们更安全,至少绝不会死。

第二,像李怀轩和金兆麟这样的人,身边都会集才纳士。但寻常的江湖人想要得到二人青眼实在太难。但倘若他们今天被二人点将,为二人效力,那么就更有机会成为少将军身边的人,过上风光而优渥的生活。

上来的江湖人可真不少,各门各派,五湖四海,看得白小君有些眼花。

她已经有些期待起来,因为她知道,这场比试从“点将”之时已经开始。

治军打仗,治军本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古以来的名将们,无论有多厉害的韬略,若是离开了合适的军队,也都无法产生相匹配的威力。

但现在他们没有他们亲自锻造的军队,他们只能从第一次见面的江湖人中“点将”。

点到的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水准?他们之间究竟能不能很好的配合?他们究竟合不合适让指挥之人如臂使指、发挥战术之威?这些都是问题。

单对单时,水准高的人自然更好。但多对多时,水准越高,却并不意味着越合适某个位置,有时反而不好。

这就很考验点将之人的识人之明和其调度战力的眼光了。他们非但要看出这些人的水准,还要找出最合适的水准。

李怀轩和金兆麟的目光也已落在那些人身上。

他们的目光看起来很平静,但白小君知道其中正闪烁着极多极快的考量。

那些江湖人都很紧张,有一些不禁紧紧地握住了手中的兵刃。

最初,他二人先请退了那些身材高大沉重的、倚仗横练功夫的,和使用重兵的人。总之,轻功过不去的不要。

这是由地势决定的。紫云楼高且险,每一重阙亭之间的衔接就更险,这么险的地势,还要在争斗中向上攀越,必须只能是灵巧敏捷的高手才行。

然后,他二人又请退了那些只凭借招式和暗器行走江湖的人。

这是由对战形势决定的。两拨人又相斗又上攀,所需耗费的气力十分巨大,内力不够扎实、运气不够强的人,多半斗到一半就会是强弩之末了。对于强弩之末来说,再灵巧的暗器手法、再精绝的招式都是没有意义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