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驱逐荷兰人382(1 / 2)

从皇宫中出来,李国助头脑逐渐清醒,拍了拍自己脑袋,询问郑芝虎和郑彩道:

“咱们给出的捐纳价格是不是太高了?”

“如果只能开垦出一分地,每亩耕地的价格就是十石了”

“十石稻谷,在京城怎么也能卖五两银子”

“拿这个价钱买海外没开垦的耕地,实在是太高了!”

江南开垦好的上好之田每亩也不过十余两,差点只要三五两就能买

以五两的价格购买海外没开垦的田地,在李国助看来实在是太高了

郑芝虎刚才也决定捐纳个男爵,先把自己的爵位提上去此时听到李国助的说法,摸了摸自己脑袋,疑惑道:

“高吗?”

“不是一亩封地一石粮食吗?”

“你在封地上多开垦些耕地,价格不就低了!”

认为这个价格很合理,称不上高或者低

如果皇帝把捐纳男爵的价格定得太低,他还觉得自己兄长之前受封的男爵不值钱

事实上,王体乾在听到李国助最初开出的价格后,也是这个感觉当初他是献了上百万家产,才得到皇帝的子爵许诺

如果李国助只用十几万两银子就能捐纳男爵,那他会觉得自己的子爵花费太高所以李国助的价格一出口,他就大喝“大胆”

已经封爵的人,都想要维护爵位的价值皇帝把捐纳价格定为李国助提出的十倍,让他们觉得很舒心

例如王体乾,现在就觉得自己的子爵升值了,毕竟男爵的捐纳价格,算起来需要一百八十多万两而且皇帝还没放开子爵的捐纳,这让王体乾觉得自己是靠功劳,得到皇帝许诺的子爵爵位现在他已经在绸缪着,选择一块好封地,让自己弟侄前去

李国助没在郑芝虎这里得到认同,又看向了郑彩因为在他看来,郑彩这个擅长经商的人,一定会理解自己

孰料郑彩虽然明白他的算法,却和他立场不一样在早已投靠锦衣卫、认识到朝廷强大的郑彩眼里,皇帝能允许捐纳男爵,已经是在施恩——

换成其他时间,根本不要想这种事

所以他向李国助道:

“李爵士,这捐纳来的土地可不是你买的,而是爵位附带的”

“没有这个爵位,你用什么名义占据海外的土地?”

“就不怕你把田地开垦好,被其他人给抢了?”

“那时可全是凭实力,有数不清的仗要打!”

“要我说,趁着朝廷缺粮,多捐几个爵位要紧”

“说不定过几年就不怎么旱了,朝廷不需要这么多粮食!”

说着,他还故意叹气道:

“你说刚才我怎么没向陛下说捐纳爵士呢?”

“爵士的封地只有方十里,相当于三万七千五百亩地,第一年只要付出三千七百五十石就行了”

“我这几年赚的钱,应该能付首期”

“还有我家里的弟弟,也能给他捐一个!”

说得郑芝虎一拍大腿,说道:

“是啊!”

“我也应该给芝凤、芝豹、芝鹏捐一个”

“到时候选的封地挨着,还能让他们一起开垦”

“这样我就能来北边打仗,不用操封地的心!”

找到了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法,郑芝虎拉着郑彩,和他一起商议如何建议皇帝放开爵士捐纳

毕竟他们家中的兄弟多,都捐纳男爵不现实,更低的世袭爵士,就成了捐纳的好选择

而且如果能选块好封地,把爵士的三万多亩封地都开垦为耕地,将来有可能积攒出捐纳男爵的首付,再捐纳男爵爵位

李国助听到郑芝虎的这想法,简直要惊呆了他是万万没有想到,郑芝虎这个以勇猛憨直著称的,能想出来这操作

而且仔细分析,还真有实现的可能

如果用这个方法捐纳的人很多,好地方会被他们抢占皇帝也可能不再缺粮,停止捐纳爵位

这让他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不再觉得自己捐纳男爵贵了,反而同样思索着,能不能用这个方法,给自己兄弟、亲戚同样捐纳爵位自己一家子联合起来先占据一个好地方,在未来获得伯爵后,作为自己的封地

可以说,在郑芝虎和郑彩的带动下,李国助的思路逐渐被带偏从觉得捐纳价格高了,转变为抢着捐纳,先抢一块好封地

南洋最好的封地在哪里呢?李国助一口就能说出,在占城国和爪哇岛,他认为这两个地方最适合种地

占城国现在被安南盯上了,已经是安南的属国安南是个强国,李国助作为一支海盗团伙的首领,没能力和它抢地盘

但是爪哇岛就不一样了,据李国助所知,荷兰人在九年前只靠一两千人,就抢占了椰城,改名为巴达维亚

然后荷兰人招揽华人,建立了完善的城池这次北上之前,李国助听一些海商说,爪哇岛上的马打蓝王国,正打算出兵驱逐荷兰人

(南亚和东南亚的西方殖民据点建立时间)

他从这件事里面,看到了在爪哇岛占据一块地的机会以爪哇岛的肥沃,能开垦大量的耕地,方便招揽移民

到时候他以这些移民为依托,就能向旧港一带开拓,把原本的旧港宣慰司献给皇帝,换个伯爵爵位

李国助盯上的是爪哇岛,郑芝虎盯上的则是婆罗洲以婆罗洲的面积,足以分封两个藩王,还有很多剩余

这样他和哥哥就都能获得伯爵,以后立下战功提升爵位,也有地方扩大封地

婆罗洲上,最强大的是渤泥国这个国家在一百年前很强盛,但在五十年前,遭到佛郎机入侵渤泥国虽然靠着顽强抵抗和熟悉的气候把佛郎机人逼走,国势却由盛转衰

如今婆罗洲很多势力已经脱离渤泥国,郑芝虎觉得以郑家的实力,完全能征服他们

两人开拓的目标不一,正好有合作空间在经过商议之后,可谓是一拍即合,划分了南洋一带最好和最大的两个地盘

以往多有矛盾的两个势力,又开始联合起来其他人如果想反对,就面对郑家和李家的合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