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大礼议和定策之勋345(2 / 2)

“朝廷的继承和荫叙制度,又是如何规定的?”

刘宗周回道:

“《大明会典》曰:凡荫叙,洪武二十六年定,用荫者以嫡长子。”

“如嫡长子有废疾,立嫡长子之子孙,曾玄同。如无,立嫡长子同母弟,曾玄同。”

“如无,立继室所生。如无,立次室所生。”

“如绝嗣者,傍荫其亲兄弟,各及子孙。如无,傍荫伯叔及其子孙。”

“大明宗室勋贵继承,按此制度荫袭。万历十年议准宗室请改封典,继承制度更加明确。”

这都是《大明会典》明明白白记载的,朱由检听到之后,向群臣道:

“那么你们都说说,武宗皇帝驾崩后,按制度应该由谁继承皇位?”

群臣听闻此言,都是面面相觑。因为按《大明会典》的规定,武宗绝嗣之后,要立伯叔及其子孙。

武宗皇帝的伯叔,以兴献王最为年长。虽然兴献王朱祐杬当时已经去世,但是按《大明会典》的规定,他的子孙的继承权,仍旧排在其他人前面。

所以按这种理论,嘉靖皇帝朱厚熜,确实按伦序当立。

杨廷和当年也是以这个理由,确定由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

但是这样一来,杨廷和的定策之功,那是称不上的。他只是辅佐应该继承皇位的嘉靖皇帝正常即位而已。

所以他之后以定策功臣自居、把嘉靖皇帝视为门生天子,是在贪天之功,贪图定策之勋。

想到这里,一些经历过移宫案的朝臣,想到了天启皇帝谕示内阁编撰《三朝要典》时,评价移宫案的一句话:“借移宫以贪定策之勋”。

这和嘉靖皇帝对杨廷和的评价,当真何其相似!

难怪当今皇帝对《三朝要典》模糊处理,只是命人收回,重编为《三朝纪事》——

因为皇帝心中,就是这么想的。

当今皇帝虽然对登极功劳很看重,却不代表他要给辅佐登极的功臣定策之勋,把他们当成策立皇帝的功臣!

想明白了这些,群臣默然无语,他们不敢说皇帝这种解释不对,否认嘉靖皇帝的继承权。但是让他们承认在大礼议中坚持抗争的群臣错了,他们又不情愿——

这是他们的坚持,是他们以廷杖为荣耀的底气。

更别说定策之勋隐隐牵扯到移宫案,他们更不愿这件被当今皇帝允许翻案的案子,重新出现波折。

东林党和倾向东林的官员是这个想法,那些和阉党牵联很深、并且因为编撰《三朝要典》饱受非议的臣子,则是欢欣鼓舞。

参与《三朝要典》编撰、又以张孚敬为榜样、熟悉《明伦大典》的署理吏部尚书杨景辰道:

“《明伦大典》曰:祖训兄终弟及,可推之无穷,而施由亲始,先及同父,次及同祖,皆所谓伦序也,非专指同产言也。惟议者必欲称孝宗为皇考,故必欲强武宗为亲兄,则愈谬矣。”

“世宗皇帝按伦序当立,此为早有定论之事。杨廷和没有定策之勋。”

“其以定策功臣自居,其子杨慎率百官威逼世宗,酿成左顺门案,可谓罪莫大矣!”

“以杨廷和父子所为,不当为紫阁功臣!”

这番话语,在世宗皇帝按伦序当立的定论下,让群臣无从反驳。

杨廷和列入紫阁功臣的提议,自然就此作废。

不过朱由检顾虑群臣的感受,在否定了杨廷和的定策之勋后,又说道:

“虽然称不上定策之勋,但是世宗皇帝由藩王之子继承皇位之事,毕竟是第一次。”

“杨廷和遵守《皇明祖训》、辅佐世宗登极,在这点上是有功劳的。”

“其原有赠荫如故,列入紫阁贤臣,后裔世袭指挥佥事。”

“拟封泸州城隍,其子杨慎从祀,允许世人祭祀。”

这个封赠,让紫阁中有些凝重的氛围,变得轻松起来。

很多人发自内心地认识到,皇帝是一位宽厚的明君——

就连被他批判的杨廷和,都能获得封赠。

至于为何是泸州城隍、还特意点明让杨慎从祀,一些臣子想到了京城士子送别时开始传唱的《送别》曲。

这首歌曲据传是皇帝所作,里面有一句“一壶浊酒尽余欢”,和杨慎的“一壶浊酒喜相逢”交相辉映。他们认为皇帝是欣赏杨慎的才华,做出这个安排。

事实也是如此,朱由检知道杨慎的名气,更知道《临江仙》的传唱度,所以做出这个安排——

册封的泸州城隍与其说是祭祀杨廷和,不如说是祭祀杨慎,纪念他在泸州写出的《临江仙》。

让世人提到这首词时,顺便说起这件事,增加紫阁功臣的名气。

否定了杨廷和的紫阁功臣资格后,大礼议的另一方、后来同样成为首辅的张孚敬,开始被人讨论。

在大礼议不再是张孚敬的污点后,他在礼学上的认识,开始被人钦佩。很多人想到了杨一清对《大礼或问》的评价: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他们认识到张孚敬确实有才学,而且在辅佐嘉靖皇帝整顿吏治、改革科举、清查田亩、改革赋役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效——

张居正后来推行的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措施,都是源自张孚敬。

这样一位清廉自守的名臣,又立下这么多的功绩,应该列入紫阁功臣。

在杨景辰提议、黄立极等大学士支持、温体仁等大臣的附和下,张孚敬成为继商辂之后,又一位列入紫阁功臣的大学士。

朱由检追赠张孚敬为永嘉伯,后裔世袭指挥使。拟封台州府城隍,接受世人祭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