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大礼议和定策之勋345(1 / 2)

王守仁这个人物,在大明争议非常大。主要是他的心学,所带来的争议。

心学刚出现时,有很多士人非议,然后又得到推崇,并且有一段时间的兴盛期。正是那段时间,王守仁被从祀孔庙。

但是从王守仁从祀孔庙的过程,就知道即使在心学兴盛时,他身上的争议也很大——

王守仁从祀孔庙的过程,整整经历了十八年、三次大规模廷议。

最终万历皇帝迫于“天下之为新建学者,大率十而七”,在王守仁的廷议得票率仅为三分之一强的情况下,把他和得票数相同的陈献章,一起从祀孔庙。

那是心学全盛时的事情,如今的心学在经过那段时间的兴盛后,已经沦为空谈。天下人对于心学,更多的是非议。

东林书院的兴起,就是顾宪成、高攀龙等人打着复兴理学的旗号,批判心学扬名。

也就是钱谦益曾经学过一段时间心学,否则他这个顾宪成的后继者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王守仁成为紫阁功臣。

现在嘛,因为朝堂上的东林党***还不多,而且还不是东林书院的核心人物。所以对王守仁列入紫阁的反对,不是那么激烈。

另一位被列入东林党的学术领袖刘宗周,早年沉迷理学时对心学不怎么感兴趣。后来却明白了“致良知”的妙处,领悟慎独学问。

他虽然对现在的心学门人中“援良知以入佛者”,仍旧十分厌恶。却认为王守仁不应该因为这点非议,无缘紫阁功臣。

面对众多大臣的争议,刘宗周道:

“阳明先生的学问是立言,不当作为功业。”

“其功业当从擒贼平乱、安定社稷来看。”

认为不用讨论王守仁的学问,只讨论他的功业。

朱由检对此也很赞同,说道:

“现在是讨论紫阁功臣,不是讨论从祀孔庙的儒者。”

“王守仁的学术争议,在此不必提起。”

这个基调定下来,事情就简单了。

王守仁以平定南赣盗贼、宁王之乱、藤峡盗乱的功劳,名列紫阁功臣。

因为南赣一带还有他的祠堂,朱由检拟封王守仁为赣州府城隍,并允许周围的府县祭拜。

被追赠的新建侯如故,后裔世袭新建伯。朱由检催促孔贞运等人,尽快把新建伯争袭案定下来。

至此,王骥、王越、王守仁这三位因功封伯的文臣,全部成为紫阁功臣。

群臣更深切地感受到,皇帝对武勋的推崇——

文臣想名列紫阁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去战场上立功勋。

纯粹以文臣身份名列紫阁者,到现在都只有商辂一人。而且被很多人视为:功绩最低的紫阁功臣。

这种现象,让很多文臣不甘,他们急忙提出其他有功绩的文臣。

作为正德、嘉靖年间的人物,和王守仁同时期的还有杨廷和、杨一清等名臣。

尤其是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群臣认为以当今皇帝对登极功劳的看重,杨廷和必然名列紫阁。所以他们纷纷提出,杨廷和应该以除难定策的功劳,成为紫阁功臣。

但是朱由检听到这个名字,却是眉头大皱,向群臣道:

“你们真的以为,杨廷和有定策之勋吗?”

“世宗皇帝的时候,对此是何定论?”

群臣听闻此言,顿时面面相觑。因为世宗皇帝对杨廷和可是非常不待见,把他称为大礼议的罪魁祸首,“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

杨廷和死的时候,以庶民之礼下葬,直到隆庆元年,才被穆宗皇帝赐谥文忠、追赠太保、谕祭九坛、荫叙子孙。

当今皇帝问群臣世宗皇帝对杨廷和的定论,真的让群臣意想不到。

但是想想当今皇帝和嘉靖皇帝的相似之处,一些臣子又隐隐明白,皇帝为何要这样做:

『这是不想让臣子中再出个杨廷和,和皇帝对着干啊!』

『看来杨廷和的紫阁功臣,大概率没可能了!』

想清楚这一点的杨景辰,当即就附和皇帝道:

“祖训兄终弟及,世宗按伦序当立。”

“杨廷和虽然在辅佐世宗登极上有功劳,却只是遵守《皇明祖训》而已。”

“他在后来贪天之功,以定策功臣自居,视世宗为门生天子,可谓荒谬之极!”

把杨廷和极力贬低,赞扬张孚敬的功绩。认为张孚敬、桂萼等人,是辨明礼制的功臣。

以张孚敬为榜样的他,提议应该把张孚敬,列为紫阁功臣。

这引来了一些臣子附和,更多的臣子则看不惯。因为在他们的认识中,大礼议就是嘉靖皇帝用廷杖,强行取得胜利。那些被廷杖责罚的,才是正直的文臣。

很多人虽然不敢在皇帝面前明说,却都以异样的目光看向杨景辰。认为这是和张孚敬一样,谄媚皇帝的小人。

面对这种情况,朱由检虽然不想和群臣争论,却不得不出言道:

“刘先生,大明皇帝如果无嗣,应该由谁继承皇位?”

刘宗周负责重制礼乐,对这些典章当然熟悉,回道:

“《皇明祖训》曰: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女干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女干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朱由检微微点头,又问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