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天子封神342(1 / 2)

封建事关重大,朱由检只是简单提到,让群臣制定更完善的办法。

在追赠于谦为肃国公、让他的后人世袭指挥使后,朱由检开始了自己的又一个封赠——

封神!

这是他根据天子的权柄,创造出来的权力。

作为天地之子,皇天后土在人间的代言人,天子在国祀神系中的位格在仅在皇天后土之下,在人间更是至高神——

就算是天上的神仙,到了人间也要接受天子册封、尊奉天子旨意。

朱由检能以天子的身份,册封天地神灵。

所以他装模作样地道:

“前些日子太祖成祖托梦,说是人间杀戮太过,导致天地混乱、四时不定。”

“故而灾祸频发,天下生民受苦。”

“太祖、成祖不忍,应后土皇地祇邀请,分出化身担任两京都城隍。”

“率领天下神祇,助大明渡过此灾!”

这话说得群臣大惊,很多人面面相觑,不知皇帝是装神弄鬼,还是真有此事。

刘宗周斟酌一番,在群臣的目光下率先开口,向皇帝道:

“陛下,子不语怪力乱神。”

“圣人之道,中庸而已。舍中庸而求之於奇诡者,怪也;求之於功利者,力也;求之於邪患者,乱也;求之於玄虚者,神也。皆惑世诬民之道也,故圣人不语之。”

“佛、老之说,神之属也。”

“望陛下尊奉正道,行圣人之道。”

意思是让皇帝不要装神弄鬼,好好的正道不学,却用佛老之道。

朱由检对此思量已久,怎么会轻易放下心思,向群臣道:

“后土为国祀正神,并非佛老之属。”

“《尚书》曰: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太祖、成祖应后土皇地祇之邀,分出化身担任两京都城隍,统领天下城隍、土地社神、山神、河神等神祇,是为稳固天地。”

“此非怪力乱神,是祖宗见朕孝顺,下凡相助于朕。”

这种说法,不可能让群臣轻易接受。但是皇帝说这是他孝顺祖宗得到的帮助,群臣也不敢反驳。

难道他们要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你其实不够孝顺、祖宗不可能下凡帮助你?

那样能不能阻止皇帝不好说,反正会把皇帝得罪死。毕竟一个不孝的皇帝,有可能被人从皇帝位置上赶下去。谁都不敢拿这个罪名,轻易指责皇帝。

所以群臣听闻此言,一时陷入沉默。实在是孝道的名义太大了,他们在找到合适的言语前,不敢对此乱说。

朱由检不给他们组织语言反驳的时间,继续道:

“太祖成祖告诉朕,天下原有的城隍、土地等神,已经功德圆满,将要回归地府。”

“所以新的神祇,由他们重新任命。”

“目前已册封国初功臣为神祇,并且让朕把紫阁功臣和紫阁贤臣报上去,册封城隍、土地。”

“朕奉太祖成祖之命,拟封于谦为浙江省城隍,来日祭祀之时,求得太祖、成祖应允。”

说了这么一圈,群臣之中脑子灵活的,隐隐明白了皇帝的用意——

原来是打算用封神的名义,掌握他们的身后事。

这对不信神的臣子来说,是无所谓的事情。毕竟他们不信神,自然不在乎这种事。只是不满皇帝用神鬼之说治国,觉得不是正道。

但对相信神鬼存在的臣子来说,诱惑就很大了。他们虽然不知道皇帝被太祖成祖托梦的事情是真是假,但是天下的神祇,确实要受天子册封。没有得到册封的,都是邪神Yin祀。

他们想要被立庙、想要被人们一直供奉,就得被天子册封,得到正神之位。

一时间,群臣心思浮动,对皇帝的说法,反对不再那么坚决——

实在是当今皇帝在封赏上太过大方,只要他们能立功,不说像于谦那样成为一省城隍,当上家乡的城隍或土地应该没问题。

那样自己就能被家乡人世代供奉,家族也能因此受益。

在场的臣子大多六七十岁,到了考虑身后事和儿孙福的时候,皇帝这个说法,自然对他们很有诱惑力。

甚至一些人想着,自己以后死了,也能到地下追随太祖成祖任官,不至于成为孤魂野鬼。

这让他们心中,对太祖、成祖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不知不觉之间,开始敬畏起来。

擅长揣摩人心的温体仁,敏锐察觉到这种变化,率先向皇帝道:

“旧制,有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由当地官员祭祀。”

“不知省城隍是何级别,应该建在何地,由哪些官员祭祀?”

朱由检听闻此言,对温体仁很是满意。因为他没有纠缠于太祖成祖托梦是真是假,而是直接把这件事当成真的,并且进行讨论。

以温体仁礼部尚书的身份,他在这件事上会影响很多人的倾向。朱由检高兴地道:

“省城隍的职位,是太祖成祖接掌城隍神系后,新制定的职位。”

“除了两京都城隍外,各省城隍最高,统辖麾下所有城隍、土地。”

“省城隍的庙宇建在省城,由布政司官员祭祀。”

“例如于谦的省城隍庙,可以建在杭州。其原本祠堂保留,可改为省城隍规格。”

太常寺卿李标,小心翼翼地道:

“陛下,杭州吴山城隍庙城隍周新,他要如何安排。”

“若是再建省城隍庙,岂非同城而居?”

俗话说:“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总不能到地下当了城隍,还来个省府同城、或者省县同城吧?那样低级别的城隍,什么时候才能站起来?

朱由检对此也有考虑,说道:

“城隍保境安民,接引亡者魂魄入地府,使其不在民间为乱。”

“省城隍辖一省、府城隍辖一府、州城隍辖一州、县城隍辖一县,各有职司,并无混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