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云娘(1 / 2)

老袁起了个大早带着袁守诚的书信去了长安,早饭都没吃。

等叶蓝起来做好了饭,公输家的几位都干了一会儿活了,留下了三个骨干,在研究曲辕犁。

就算只有六七个人吃饭,也得找个做饭的,自己的时间差不多都用来做饭了。因为有种子,这两天吃得更好了。原本食堂里准备的土豆包菜毛芋都上了餐桌。酸辣土豆丝更是让一帮人叫好,说什么这样的菜更符合道人。

馋就馋,扯道门干吗?

叶蓝懒得吐嘈。

王和经过了几天的琢磨,如今打起太极拳来可以说浑然天成,简直就是不带一丝人间气息。

对这位,他是真的打心里佩服。

俩篾匠也来了,叶蓝给了公输指挥。就让两人编几种用具。

一种是泥篮头。五十公分长,四十公分宽,前面开口,后面与两侧一般十五公分高。取两根竹条两头削尖,做出鱼钩般的倒钩,交叉口在泥篮预先留的四个小孔,很简单。

米筛,䈃篱更简单。

至于挑篮,比米筛大一些,无孔。这个也不难。

麻烦一些的是团篮。

叶蓝有一些玉米种子,除了香糯玉米,还有干玉米种子。香糯玉米属于水果。

干玉米因为没有机器,只能手工脱粒。也不是现在要用,他想把后世在老家农村见过的常用农家用具给做出来,再让人拿去贩卖。

团蓝是手工脱粒必须的。童年秋天的很多夜晚就是和邻居围在团蓝边度过的。

和挑篮不同的是,团篮一圈都是翘起的,就像一个大号竹碗,与挑篮一般大小。

玉米脱粒需要用到玉米钻。木头做的手柄,在手柄中心钻一个空,把磨尖的八毫米左右粗细的铁条一头扎进孔里,钻子就做成了。钻子顺着玉米颗粒缝隙左右晃动,就会有玉米粒掉下。剩下的就不用工具纯手工了。

团蓝在农村用途不小。

还有一种叫地蔑,跟凉席很像,不过要大上许多。唐朝的百姓晒粟米麦子用的都是草席。当然也有类似晒谷场,因为没有水泥,只能是用土混些石子反覆用石碾子碾压,等干了就可以用。

和后世早期农村一样,大家轮流晒,不一定轮得到。也是因此,买回来的粟米麦子里会有灰尘,还能看到细小的碎石子。

叶蓝对地蔑的信心最大,用的时候铺开,不用的时候可以卷起来放好,也不用怕被雨淋日晒,经久耐用。就算哪儿破了,用蔑片一补就能继续用,很经济。

这里不是后世,后世许多在农村被淘汰的东西,此时不一定有。

习惯了塑料金属,却说什么白色污染,又不愿用竹篮,说太不方便。又不是打水!

一上午就在解说中过去。

下午叶蓝翻了翻自家的几个行李箱。本以为在自己女人车上的笔记本出现在了行李箱里。

女儿的,自己的,爱人的,都在。

手机没电以后他就放在书房不准备用了。可这笔记本的出现让他不得不考虑发电。

自家单位的备用电源用的是柴油。不过发小车上的发电机是用汽油的。想起老仓库里的那个稳压器,他觉得应该把发电机接起来。

笔记本还有电,暂时可以用。想了想还是先弄发电机。

搬来发电机,找来电线和插座,绝缘胶布和工具,稳压器。把所有线都接好,考虑到省点电线,发电机放在了书房隔壁的屋子里。

顺便还在书房里接了一盏灯。

拉着点火绳猛一用力,突突突的电机轰鸣声响起。惊得其余人都跑了过来。

看到那盏明亮的灯,所有人的眼睛都变得雪亮,不可思议的看着微笑的叶蓝。

这就是仙人之术?仙家手段?

关了发电机,让每个人都拉响了一次发电机后,终于在数不清的问题中解放了出来。

叶蓝觉得好累。

但科学两字却深深的印入了众人的脑海。

关了发电机,各人总算是各回其位。叶蓝想起赵村正给自己办了户籍,他却还没有去拜访过,不如凑空去谢谢村里一把手。

找了个纸袋子,装了些大白兔奶糖,还拿了两瓶绍兴花雕,褐色陶瓷瓶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