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2 / 2)

  这种纠结在一开始时就展露出来了,魏国的‘开国之君’,也是一代明君的魏文侯,他先后有三个国相,李悝、魏成、翟璜。其中既有平民出身的士人,也有王室公子,这是雨露均沾,只看才华,不论出身?

  或许有这个意思,但决定第二任丞相时就在魏成和翟璜之间犹豫,其实已经很说明情况了。

  这种纠结是刻在魏氏骨子里的!

  魏氏也不愧是晋国的实际传承者,大概是魏国王室内部争斗激烈,最终导致国君失去了王室力量的保护,被公族们瓜分,这给了魏氏极大的教训。所以魏氏特别注意任用‘自己人’,对于‘外人’,哪怕是和公族关系紧密的贵族都有些犹豫,更不要说魏国平民,甚至是外国人了。

  魏国产生的人才不能为魏国所用,人才在魏国逐渐没有了出头的机会,只能向外寻求出路——关于平民出身的人才没有出路这一点,如今何尝又不是如此!

  第69章

  许盈一边随裴庆读书,一边研究甲骨文,偶尔抽空校阅、修改《战国论》,没过多久《战国论》就修改完毕了——相关的工作本来就做的差不多了。就算他做的再慢,这一延续几年的功课也该结束了。

  既然《战国论》已经完结,接下来该考虑的自然是让更多人读到它,以达到许盈扬名的目的。如果是在现代,不用多想,直接想办法出书就好,哪怕是正规出书,如果是自费的,也不会太难,书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而要是私印,不以赚钱为目的,类似自娱自乐的同好集什么的,那就更便宜了,随便一个小印刷厂就能作这个活儿。

  但在这个时代,许盈遇到了一点点麻烦。

  此时是没有印刷术的,雕版印刷术要在唐朝才能肖想,鼎盛时期是宋朝,所以后人常说宋刻本精美,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这个时候一部书要传播开来,只能靠自觉抄书了。有名的人写的作品会引来许多人传抄,以至于‘洛阳纸贵’!历史上的洛阳纸贵就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大文豪左思写了《三都赋》,引人传抄,一时之间洛阳的纸价都贵了许多。

  然而,如果是一篇文章的话或许可以使用这种传抄的办法,但如果是一本书,这种方法就不太合适了。一篇文章抄下来也不难,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开。可是换成是一本书,这发酵的时间可就太长了!

  裴庆没有提醒过许盈这个问题,因为在他看来这根本没必要说,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一点儿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而且许盈才多大?他有的就是时间!只不过许盈从根子上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身上多多少少还留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印记。

  比如说总是不适应这个时代的‘低效率’,经常会给身边人一种他很‘时不我待’的感觉。<hr>

Tips: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www..vip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span>传送门:排行榜单 | 好书推荐 | 爽文 种田文 三春景&nbsp;&nbs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