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新的财源50(2 / 2)

1625年九月初,刘家船队运来了新一批两百余难民,并带来了新的消息,最近辽东那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屠刀越举越频繁,逃难的人越来越多。隔了几天刘仁亲自带着一些桑农、茶农、新收集到的种子,来到了崂山卫,这次是停在新建的码头位置了,虽没完工,但可以停靠了,小青岛那边是个窄口,经常有大的船队靠岸的话容易被人盯上。

见这个月份下刘仁带来了桑农、茶农,刘天佑有些不解,刘仁解释道:“这些人不是请过来的,是买来的。”

刘天佑一愣:“这还能买?人口买卖犯法的吧?他们算是技术工种了,买了多少钱?买来的人能真心实意的给我们育种、培育茶树么?”

“我操办商行的这几年,最大的感悟就是在那些奸商眼里就没什么不能买卖的!买卖人口自然是犯法的,可都没苦主追究了,哪个官府会管?3个桑农都是三十多岁的妇女,一位20两,每位都附带了孩子;4位茶农一位30两,俩是囚犯,还有俩是一对夫妻带孩子;技术能力我找人试过了,应该没问题。人我给你弄来了,怎么让他们安心干活就是你的事了。”刘仁说道。

刘天佑也是经验丰富人士,没有再追问这些人的细节,叹了口气说道:“江浙那边算是明朝的富裕区域了吧,官府都这么不在乎民众死活了么?人员使用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一手利刃、一手糖呗。对了,私盐的事情有眉目么?”

刘仁是知道私盐的重要性的,这甚至关乎到接受难民计划的成败,他说道:“我打听过了,跟我们做生意的那些商家到不介意买私盐,也不害怕,因为虽然盐被官府、权贵们垄断了,但不是个人垄断的,中间有很多空子可钻,所以只要有低价的渠道能拿到私盐,他们就敢收,南京那边的零售商户拿到盐的正常价格是一两半一担,据说周边的地方也差不多,这个一两半的价格应该是那些权贵们议定的。”

“崂山卫这边自己晒的私盐卖到官盐盐场是2钱半到3钱一担的价格,他们一倒手就能翻四、五倍,真是他娘的暴利啊!你刚所说的低价要低到什么程度,他们才收?”刘天佑问。

“八钱一担,送到我们正常交接货物的交易点,他们以为我要贩卖朝鲜的盐给他们,量方面到是夸了海口,说我们送多少他们就能收多少,他们要么倒手卖要么自己消化,这些大商家每家都要好几百的工人吃饭。”刘仁道。

私盐倒卖的事情两人商议后就准备执行了,先收崂山卫自己晒的盐,试试南京那边的商家是否真的敢吃进。刘仁并未在崂山久留,正事谈完就离开了。刘天佑直接找到李勇军提出按3钱一担的价格收购崂山卫内自己晒的盐,李勇军有过刘家要参与私盐买卖的准备,并准备在刘天佑提出来的时候劝他不要参与,明朝的盐路水太深,容易惹祸上身。但没想到刘天佑直接承诺他私盐全部走海外商路,不会走内陆的商路,李勇军才发现刘义平那边的能力再次超出了他的预期!

私盐的买卖在测试了两次后开始走上正途,南京那些商家也并没能做到有多少买多少的承诺,大致的买盐能力在3万担一年左右,不过这也给刘天佑带来了一笔收入,在此支撑下,辽东难民源源不断的运到崂山卫,到1625年底,崂山卫已经安置了1500多难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