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地上有仙乞儿状,月宫神女紫云曲34(1 / 2)

长安夏日的晚间还是很舒服的,少热但不燥,敞着身子睡最好,只是除了那些恼人的蚊子。

长安城里还是宵禁的,百姓大多早已睡下,只有那些仅供达官显贵消遣的赌坊青楼还在人声鼎沸,似乎并不受叛军们的影响,赌钱斗鸡,寻花问柳来销金的并不比平日少。至于城中最醒目的皇家宫殿自然灯火通明,那些油灯似乎不要钱似的点。最中央的大明宫里,君臣依旧还在欢宴,霓裳羽衣曲还在演奏,皇帝依然高高在上,百官照旧扒高踩低,歌女和乐师们也都忘情的演绎,整座大殿自然辉煌如平日。

只是那些脚步忙乱的太监宫女脸上的表情,可一点都不如平日一般宠辱不惊,脸色凝重脚步如飞,可比原先应付差事时的磨磨蹭蹭快多了。她们纷纷遵照各自主子的密令,心照不宣的开始收整打理各自宫殿里的贵重物品。整座长安城暗流涌动的源头,就是这座神圣威严的大唐心脏!

风雨欲来啊!

皇帝可就静气稳重的多了,他还在悠哉悠哉的听着高适讲故事,整个人的身心全部投入到了故事里那个瘸子和绿袍和尚们的赌约中,他似也对那个怪异的瘸子生出了浓厚的兴趣。高适不敢吊皇帝的胃口,他继续斟酌着语言,汇报着接下来的经过。

视角回到李白杜甫他们这边。

话说那绿袍和尚眼见乞丐瘸子同意了自己拿珍珠做赌注,不由心里窃喜。他怀中的这五颗珠子虽然也算是货真价实的珍珠,只是他自己仔细看过,凭心而论那成色可实在算不得好。方丈临行前特意嘱咐他将这五颗珍珠收好,命他到了阳台宫后将珍珠连带一枚玉符交到掌教真人的手里。且说那五颗珍珠颜色昏暗,有黑有灰有暗黄,别说光彩照人了,连那最基本的白都算不上,光从品相上看,比起他这些年私下收藏起来的那几颗宝珠,实在是扔了也不可惜!也不知道这样寒酸的礼物方丈怎么拿得出手,他可不信护国寺里没有更好的珍珠,每年光是皇帝赏赐下的那些珍珠哪个不是千斤难买,洁白如玉光彩诱人,方丈就是抠门,拿这些残次品送人,真是折损佛宗颜面。要是那瘸子真的叫他打开锦囊来看看,看了这破烂货,别说抵四五两了,一两金人家都不一定乐意,也万幸那个瘸子乡巴佬不懂行,随便糊弄下就信了!

“这位施主,你我双方虽已达成了这君子之约,可这眼下却少了一件重要的物件。楚人刻舟求的是剑,贫僧这一行却不曾佩剑,不知道在座的哪位施主配有宝剑,可否一借?”

大和尚说完这段话,眉头紧皱,一脸惋惜之色的扫过众人,到了李白这边特意停顿下来,目光往下,盯着李白腰间那把剑,意味深长的闭了嘴。

围观的人可不想这场豪赌就这么没了,虽然他们也慑于李白等人的气度,不敢直接开口,只好私底下指指点点交头接耳。这大和尚实在是有些气度狭隘,面目可憎。他如此言语做派很明显是要拖李白入局,他恼怒李白几次三番讥讽戏弄于他,这下刚好趁此机会,用大势逼着李白借剑,谁都知道,剑从这等江河乱流扔下,铁定是找不回来了,刚好这船上就李白一人佩剑,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李白痛失佩剑的神情!这个赌约真是好,一来显露自己的智慧挣回面子,再来让李白丢了佩剑破财受气,最关键还能赢好大一笔钱,一石三鸟,妙哉,妙哉!

杜甫高适一看这情形,登时就紧张起来,他们可是知道,这把剑对于李白可是何等重要。自古以来,君子佩剑以自急,君子佩剑彰其德。更何况李白这把剑来头极大,是皇帝陛下赏赐下来的,后来他又用这把剑跟当朝剑圣裴旻过过招,虽然不算是一件重宝,可也带着天家恩宠朋友情谊,虽然后来跟皇帝闹了个红脸,可剑是好剑,李白真喜欢,跟人不对付可跟东西没关系,他不学关云长,有好东西不要才是傻。所以杜甫高适是真着急了,这个贼秃驴,实在可憎!当下二人便拉住李白衣袖,低声劝阻起来!

李白自然更不愿佩剑有失,这把剑在他手上披荆斩棘挥洒自在,除了斩过伤人的畜生,也杀过不少该杀之人。多少次遇到苦闷难处,陪他熬过来的,一样是酒,一样就是这把剑。此剑于他已为知己!

那瘸子猜透了和尚的险恶用心,也看透了李白的为难,当下提高声音,指着船舱上的那些农具,朝着和尚说道:

“大师此言差矣,刻舟所求之物不定就要是剑,可为锄亦可为镰,不如就用老夫手里这把拐杖吧,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大师以为如何?”

李杜高三人听出了瘸子用言语维护自己,其中那句“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更是把三人震撼在了当场,全然忘记了刻舟求剑的赌约,身心都沉浸在这两句话里。以三人之才,这句话里的道理可是太深刻了,他们三个都沉默不已,在心里反复推敲琢磨这句话,久久不能自拔!

听故事的皇帝乍闻这两句话,有些不甚理解,他出声打断了高适的话,立刻命高力士拿来纸笔,令高适将这两句话写下来。

“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皇帝看着高适写下的这十二个字,咀嚼了很久,有感而发:

“此人大才,此言当为圣训!爱卿刚才所言有仙人之嫌的,怕就是此人吧!”

高适赶忙行礼作揖,高呼皇帝圣明。

“启禀陛下,正是此人!”

皇帝摆摆手,示意高适继续讲。

到了此等境地,李杜高三人再不怀疑,眼前这位拄拐之人绝对是个隐士高人,能有如此胸襟见识的,岂是凡夫俗子!当下,李白再不犹豫,干脆利落的取下腰间佩剑,朝着拄拐之人施了一礼,语气恭敬的说道:

“李先生好意不才心领了,既然这位大师非要按图索骥刻舟求剑,不才此剑刚好有缘,望先生不嫌弃,拿去便是。今日能得见先生教诲,学生受益何止区区一柄长剑!”

李白的洒脱和不羁,何须再多言语赘述!

那瘸子也受李白的感染,哈哈一笑,意味深长的看了李白一眼,也不扭捏,伸手接过宝剑,对着那和尚说道:

“那和尚,此剑可行?”

和尚一看此等结果,正是求之不得,一边假惺惺的感谢李白慷慨,一边煽风点火鼓动众人。

百姓总是愚昧的,被几个和尚这么一鼓吹,登时喝起了彩,纷纷给李白鼓起了掌。李白也不羞臊,面色如常,拱手回礼。那瘸子也不客气,朝众人展示过了宝剑,又在船身一处做了个记号,握住剑身摩挲两下,毫不犹豫将宝剑丢入江中。

船上的观众喝了一声彩,纷纷趴到船身上往水里看,指着水议论纷纷,有的说他看到剑沉了,有的却说看到剑跟着船走,七嘴八舌面红耳赤!

滚滚江水,波涛荡漾,别说剑,就是鱼或者石头都看不清。稳如泰山的大和尚此刻已经开始盘算着,把那赢来的几两金子该藏在何处稳妥!

江水滔滔浪滚滚,王屋神山雾袅袅。

渡船上的百姓依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绿袍大和尚几个掩饰不住的欢喜,李白杜甫高适三人却是来到了那个瘸子跟前,四个人浅谈起来,都是对那赌约毫不在意。渡船就这么行了约摸半个时辰,眼看着渡口已近,船上人愈加兴奋起来。

最终,客船要靠岸了,船夫们熟练的将船头顶着流水,利用逆向水流的减速作用,慢慢的向码头斜渡,绕了个小圈,将船平稳的靠了岸。船夫们熟练的用船栓固定好了缆绳,几个人不一会就固定好了渡船。

靠了岸,赶时间的人匆匆拿好行李物品各奔东西,不着急的,或在船上或在岸边围着,等着看那价值几两金的赌约,其中不乏一些心生歹意之徒,船夫和掌柜的也想看个究竟,他们一边麻溜的督促人赶快上下船,一边偷偷看向那大和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