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光头和尚是光头,拄拐乞丐要卖拐33(1 / 2)

泉瀑涓涓净,山花霭霭飞;

白云回合处,应是至人栖。

王屋山上的神仙事说个几日几夜都不完,但神仙事历来缥缈,能有几人真的见过,但在真实历史中,王屋山在夏商周三代时,都属京畿之地,王屋山下的原城曾是夏代的都城。世代居于此的百姓早不记得久远的故事,他们还是芸芸众生里渺小平凡的一个又一个。

生性洒脱不羁的李白本来已经忘了与那些绿袍和尚们的不愉快,满心陶醉在了仙山市井之间,却不想这些和尚反而咬住他不放,别说什么“出相入无相”的得道高僧,这妥妥的就是小人本色,癞皮狗么,看来一把年纪,高深的佛法都修到了狗身上去了。

李白自然不会受这气,年轻时候的他可是一言不合就拔剑的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何等潇洒,虽然现下老了些,热血被皇宫里的钻营媚俗打磨的温和了不少,可到底不会受这些秃驴的窝囊气。当下心里有了主意,准备好了说辞后便面露微笑,朝着几位和尚挪换了几步,先打了个道揖,然后摸摸自己的肚子,看着为首的大和尚问道:

“大师佛法高深,可瞧得我腹中装的是什么?”

那和尚自知李白的不凡,也不好如弟子们一般阴阳怪气,又看他行的是道家之礼,心里不禁嘀咕,莫非这人是王屋山上的修士,那可得罪不起,他此行可是遵了方丈法旨,携重宝前来阳台宫商谈一件要事,有求于人,对面这人一看就是文武兼修,保不齐还真有些来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于是他还是决定收敛一点!当下回了个佛礼,回答道:

“相公目光睿智又气度不凡,自然满腹文章在内!”

李白已经存了戏弄之心,自然不买和尚的奉承,他微微摇头,答道:

“非也,非也。”

和尚有点纳闷,一时间吃不准李白的性子,只好试探性的再次问道:

“然则是五脏六腑乎?”

李白还是摇摇头:

“亦非也!”

和尚这会真的被搞成了丈二高,实在猜不到对方的答案是何物,四个弟子这会也是满脸迷惑的交头接耳,绣花草包的属性一览无余。绿袍和尚思考了很久,终于还是没答上来。

李白微微一笑,再次摸摸肚子,张口说出了答案:

“实不相瞒,不才正好装了一肚皮和尚。若不信,现有一光头挂在外面,大师可要一观?”

说完这话,他还故意扭了扭腰摆了摆胯。和尚这下是更蒙了,怎么会扯到我们头上?装了一肚皮和尚是什么意思?挂在外面的光头又是什么意思啊?几个和尚百思不得其解,船上看热闹的众人也仿佛被套进了麻袋一般糊涂。

别人不懂,杜甫高适可是很懂的。李白这句话一出口,可是把杜高二人雷的里焦外嫩,他两是怎么也猜不到,李白会把这种乡野间粗鄙骂人的话用的如此隐晦高明,又想捧腹大笑,又觉得有辱斯文。这种下流话,还是他们上上个月路过一个村路,偶然间听闻一个村中寡妇与人骂街的话,没想到太白兄才思真是敏捷,这都能借过来活学活用,此光头与彼光头,光头对光头,这骂和尚都不带脏字,不愧是李兄,实在是高明!

聪明如皇帝李隆基,乍听之下也是一头雾水,光头?哪里来的光头,还挂在外面?高适胆子可没大到能给皇帝去点破,只能忍着笑,任由皇帝猜。皇帝和高力士都是猜了很久,朝堂上其他人也是顿时慌了神,他们看到兴致很高的天子突然满脸疑惑,又跟高力士窃窃私语不停,以为皇帝又变了卦,想到什么机要事,正在举棋不定,莫非是那安禄山要打来了?要遭!

李隆基和高力士可不知道底下这些人的忐忑心思,还在猜想那光头到底是何意。要说不愧是能做皇帝的人,李隆基结合字眼和李白的扭腰摆胯,最终猜到了那个答案。一想通那个滑天下之大稽的答案,皇帝登时就绷不住了,喝在嘴里的美酒直接喷溅而出,当下也不顾满朝文武诧异的眼神,将天家姿容先扔到一边,拍着桌子笑了起来,一边笑一边骂:

“好你个天杀的李十二,混帐东西,还把光头挂外面,你倒是给朕挂一个看看啊!哈哈哈,妙妙妙,光头对秃驴,绝妙之极,绝妙之极……”

高适被皇帝的笑骂也着实震惊到了,但是皇帝可以在这大殿上发笑,他可不行,别说是面前的这位皇帝,就算是西晋那些当朝尿裤子的傻皇帝,做臣子的也不敢明着僭越。

皇帝好容易控制住了心情,摆摆手叫高适继续往下讲,他还要看看这个李十二能整出多少幺蛾子。高适心里更加确定了皇帝对李白的偏爱,当下讲述起来更为谨慎。

和尚们虽然一时半会儿没明白李白这话的意思,可光看李白的神情,以及他那两个同伴把脸都憋成猪肝色的样子就不难猜出,那个佩剑之人绝对说的不是什么好话。只是苦于自己脑筋不够,想不通其中的关键。也幸亏他没想明白,要是参透了李白把他比做了那话儿,怕是要当场暴起咬人了。

武的不敢来,文的又来不过,几个和尚进退两难,只好装起糊涂,反正整条船上,糊涂的人多了去了。几丈宽的河本来横渡就能过去,却因为船身笨拙,河中暗流涌动,必须顺游而行数里地,绕上一个半圈才能到达对岸。那绿袍和尚吃了暗亏,为了挽回些颜面,便干起了老本行,他又在这船上讲起了道理,只是这次不是佛法,而是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将随身携带的宝剑滑落江中,他赶紧伸手去抓,可惜为时已晚,宝剑已经落入江中。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个记号,并且对大家说:“这是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等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楚人捞了半天,始终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上了记号,现今怎么会找不到呢?”

和尚讲的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同船的基本都是百姓,没几个读过书,更没几人听过这个故事,听和尚这么一说,那些人纷纷议论起来,嘲笑那个楚人好生糊涂,船一直在行进,而他的宝剑已经沉入了水底,不会随船移动,他又怎能找回他的剑呢!大和尚讲完这个故事,便开始习惯性的讲法,告诫自己的弟子,做人不能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要把眼光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起来,死抱着教条的人终究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就在大家安静的听这位大和尚讲法,回味着那个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时,船舱角落突然传来一阵哈哈大笑声。众人纷纷转过头去打量,原来是个破衣烂衫的瘸子正坐在地上发笑。这瘸子一副饿殍状,蓬其首,垢其面,但其腹,跛其足,手边放着一个硕大的葫芦,身后靠着一根紫色拐杖,那拐杖看不清是什么做的,整个人卖相实在不怎么讨喜,这会又如发了疯癫一般傻笑,围观的人纷纷远离他,免得惹上什么说不清的麻烦。那个瘸子也不顾及周围人的看法,一会看向李白,一会看向绿袍和尚,一会又低头看向自己的裤裆,疯笑着,眼泪直流,样子着实有些可怖!

那个刚才出言讥讽李白的年轻和尚这会忍不了了,先是茶馆被李白讥讽,上了船又被哑谜戏弄,这会就连个卑贱不堪的叫花子也敢来取笑他们,李白几个人他们惹不起,你个找死的臭瘸子我还惹不起,今天就叫你知道,佛爷也是有火的。当下那年轻和尚大喝一声:

“呔,那个瘸子,你笑甚!”

众人听了这一声佛门金刚吼,只觉得耳膜轰隆,气血沸腾,头昏脑胀,就连呼吸都仿佛被人斩断了一般,当下赶紧收拢身体,战兢兢离那几个和尚远了些。

那个瘸子笑了一会,觉得不好意思,毕竟他也是刚猜透李白那个“光头”的含义。倒不是他心智不够,而是如他这般人物,虽然无奈要以这个皮相行走世间,可平日里结交来往的哪个不是隐士高人,如此斯文扫地的粗陋之言,也亏他聪明,一会会就想明白了。想明白了自然就会发笑,这一发笑就被人误会了,但他毕竟是世外高人,自然不能当面点开这个谜底,虽然自己大笑确有不妥,可那个年轻和尚的呵斥也让他心里不痛快。当下摸着自己的拐杖,站起身子,弓着背抬起头看着那个和尚,回了一句:

“吾自然是笑那些愚蠢可笑之人!”

这话一出口,和尚立刻火更大了,就连李白几人也不由得看向了那个奇特的瘸子。通过那个瘸子的神情,李白知道这个人应该是猜透了自己的谜题,虽然这人外形实在糟糕,但是才思确实敏捷,当下就起了庇护的打算,毕竟此事也是因他而起。

“不知你口中那愚蠢可笑之人乃是何人?”

年轻和尚上前几步,逼近那个瘸子,怒目圆睁,一副降魔金刚的凶相,恶狠狠的质问着眼前的瘸子!

那瘸子却是不慌不忙,他倚在船身上也不起身,不知是腿脚不便还是不屑一顾,就那么无悲无喜的回答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