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31(2 / 2)

杜审言有个十六岁的儿子叫杜并。杜并听闻生父被人冤枉后便决定为父报仇,杜并从小文武兼修,枪棒功夫了得,加之少年血性,听闻父亲含冤入狱,便潜入长官府,刺杀了那位冤枉自己父亲的周季重,杜并也因为双拳难敌四手,被衙府侍卫当场杀死。此事一出便震惊朝野,众人皆称杜并刚烈以为孝子,许国公苏颋更是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武则天也是闻知此事,便召杜审言入京师亲自提审此案,了然内情后一来感慨杜并的一腔热血,二来欣赏杜审言的诗文才华,不仅免了罪,还授著作佐郎,再迁膳部员外郎。

杜审言为人除了狂傲无边外,更有不齿之处。他曾为了私利去攀附武则天的宠男张易之兄弟,还和宋之问一道借机打击李氏宗亲。杜甫出生那一年,刚好唐玄宗继位,四年前杜审言便因病去世了。杜审言幸亏死得早,要是再多活几年,肯定会和宋之问一样的下场,免不了被这位铁血帝皇秋后算账。李隆基对于那些攀附张易之兄弟,打击李氏宗亲的人可绝对算不上仁慈。

心里了然了这位小小杜的来历后,玄宗皇帝不由得从心里对这位素未蒙面的小小杜兴致索然。什么藤上结什么瓜,祖父如此,孙辈依然,当下也不再问询,由着高适继续汇报。

高适多玲珑一人,察言观色已是炉火纯青,本不想继续纠缠杜甫的问题,可实在是爱惜这位好友的才学,不忍心好友碌碌一生,忍着皇帝的不开心,小心翼翼的试探问道:

“不知陛下可曾听闻《三大礼赋》?”

玄宗停了杯中酒,思索了良久,才试探性的问道:

“可是《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这三篇?”

高适闻言当下喜不自胜,手脚都有些激动的发颤,情真意切的赶忙答道:

“陛下真乃千古名君!文韬武略不输太宗,正是这三篇,能劳陛下费神强记,杜兄得享皇恩浩荡啊!”

玄宗听了这般恭维的话,心里非常受用,他一生都是以太宗为目标,势要比肩太宗功勋,现下能被臣子认可,而且这番认可的话语可不同于那些无病呻吟的吹捧拍马,言辞恳切神态激动,没看到高适兴奋的都快手舞足蹈了么,要不是顾及君臣体统,真恨不得给自己磕头行礼了!

“难道这三篇竟是此人所为?”

“回禀陛下,此三篇正是杜甫所书。闻字识君,杜兄之才学品性,想来陛下定会明察秋毫!”

“若当真如此,此人真乃不出世之大才!朕犹记得,初读此三篇时也甚是欢喜。”

顿了顿,皇帝接着说道:

“朕记得那是天宝十年正月,依照旧礼,要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预献祭赋里有这三大礼赋,朕审阅时就对此三篇大为赞赏,也命李林甫传唤其作者,在集贤院亲自验试,留待大用。莫非他验试不过?不然以如此才情怎会为朕所不知?”

高适闻听此言,心下冷笑,一个二十三岁刚入世就能写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天才,怎么可能连那小儿科的验试都通不过呢?验试一番仅得个“参列选序”的资格,只是等候朝堂分配,最终石沉大海不了了之!要不是主试者仍为李林甫,今日的杜甫怕早已是身着红袍的朝堂重臣了!

“回禀陛下,杜兄为人不仅才情高绝出众,品性更是极佳。此君心怀天下,志向宏伟,悲天悯人,所习所作皆是有感而发,一字不曾矫揉,一行不曾龌龊,举手投足隐隐有圣人风范。下臣是极佩服的!只是曲折种种,一直未能照耀!”

李白与杜甫,高适明显更推崇的是后者。李白是个跳脱潇洒的人,浪漫不羁,隐隐有出尘之势。他们一行三人寻了几个月的仙人,在高适看来,仙人其实就在咫尺,李白一言一行可不就是个仙人么。李白不仅才华天下共知,而且道学也是深厚,就连一身剑法也是了得,每到名山大川处,他总能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找到几个好友。别人是接触越久了解越深,李白洽洽相反,相处越久了解越浅,放佛他有无数的秘密等着你发掘,今天见识了一个,明天蹦出来两个,琴棋书画,弓马骑射,烹煮酿蒸,渔农采摘,好似就没有李白不会的,你说这样的人算不算神,算不算妖。

杜甫则就不同了,跟他一样诗书出身,除了学问好之外就是普通人。李白是云,杜甫是山。所以相比而言,高适更喜欢那个摸得着抓得住的血肉之躯。今天好不容易能有面圣的机会了,他心里明白,从今夜开始,大唐朝堂必定会有他高适一席之地,所以趁此良机,能为好友多说几句好话自然是老天开恩。至于李白,不是他不想求皇帝的恩情,实在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皇帝给李白的恩宠,随便洒点出来都比给他高适的多几层楼。

此刻的玄宗皇帝通过高适也算是重新认识了杜甫这个人,心里暗暗记下了,如果有机会,此人还是要打捞上来,试着用用,说不得就是个国之栋梁。理清了这一行三人的底细,君臣就开始闲话,高适也汇报起来他们一行遇到的奇闻怪事!

“回禀陛下,下臣记得那是在王屋山地界。此山被陛下敕封为“道教第一洞天”,风光秀丽自不言表,单就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传闻就值得一游。李兄一如既往,言说有旧友仙人就在此山,当得一游。此仙长法号道隐名唤司马承祯,想来陛下是知晓的!”

高适口中的这位司马仙人,玄宗皇帝何止知晓,他太知晓了。自从高适说到王屋山开始,李隆基的心立刻就十二分警觉起来,那可是此生最大的机密,莫非那李白也知道了,若果是真,李白立时就得去死。

心思电转的李隆基稳住性子,先将杀意完美掩饰,且听这高适继续往下说。

心高气傲的李隆基对当世贤才真心敬佩的没有几人,可对这位司马承祯却是深加礼待,呼为“道兄”。

作为老子李耳的后辈,玄宗皇帝继位以后,特意下了诏书,言说为了皇道气运巩固,特意举行大典加封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又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载再进封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并在全国范围内增建老子庙,两京改称太清官、太微宫,亳州老子庙亦称太清官,天下诸州的改称紫极宫。诸宫皆拟宫阙之制,祭献太清官的礼仪与祭献太庙同。玄宗又命各地铸造老子像,或绘祀老子像。老子不仅是唐王朝的“圣祖”,而且也成了护国、护教神。

至于如此大费周章的背后,天下间仅有寥寥数人知晓。

司马承祯乃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字子微,自号“白云子”,据说乃是曹魏太常司马馗后代。他少时笃学好道,却无心做官,后来受天人感召,拜师嵩山道士潘师正,开始学习上清经法、符箓、导引、服饵等道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此人博学多才,善长文学,修养极深,道家神通境界更是莫测,又喜好钻研篆书,他写的篆书自成一体,叫作“金剪刀书”,平日多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

早在玄宗祖母武则天时就听闻其名声巨大,下旨将他召至京都洛阳,女神龙先是赞美他道行高操,之后见识了他的仙法神通后更是亲降手敕。后来唐睿宗景云二年又召他入宫,皇帝李旦亲自询问其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回答阴阳术数为“异端”,理国应当以“无为”为本,并以此本引经据典,提出不少天家真言。他的那番回答不卑不亢深入浅出很合帝意,被赐以法器宝琴及霞纹帔。

到了玄宗自己这,不甘人后,他也于开元九年亲派其弟司马承祎迎其兄司马承祯仙长入宫,亲受法篆,奉为道士皇帝。开元十五年,又因密事,召其入宫,请他在王屋山自选佳地,建造阳台观以供居住。并按照他的意愿,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玄宗命他以三种字体书写《老子道德经》,刊正文匍,刻为石经,当时的宰相张说、张九龄等都以此仙长为师。开元二十三年,司马承祯羽化升仙,时年九十六岁,玄宗亲自下诏,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称“正一先生”。诏以其南岳旧居为“降真观”,命其弟子薛季昌主持其道观。又特别下命让衡州府铸法器铜钟一口赐于观中,此钟造型严密,符箓高深,重四千斤,又得了“正一先生”遗留仙气滋养,震慑山川,降妖伏魔,是一件难得的道家至宝。

听闻李白带着好友要去王屋山寻这位真人,玄宗心生杀机,但嘴上不禁出言嘲笑。看来果然在朕身边没白晃悠,真仙假妖倒是还知道了几个,只是你若真知道些不该知道之事,那可就是你自寻死路,怨不得我心狠。以前“白云子”就对那李白极为赞赏,欣赏其才华,更爱其不羁,常言李白道法天生自然,是个修仙的好根骨。李白自己对于这位老神仙也是佩服爱戴,刚被皇帝打发走了就直奔“白云子”那去了,只是你李十二也不做做功课,这趟王屋山求仙之旅注定是白跑一趟喽!

哈哈,有趣有趣!

哼哼,该杀该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