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29(2 / 2)

再说那被手下人绑缚到洛阳的大唐元帅哥舒翰,安禄山听手下人得报说活捉了哥舒翰后非常兴奋,他命人将哥舒翰带到自己的寝宫,坐在龙椅上得意洋洋调笑着哥舒翰:

“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如今怎么样?”

遭遇了如此惨败的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他被抽了脊梁一般跪伏在安禄山面前,趴地谢罪,他只求能苟活下一条贱命,哭着对安禄山说道:

“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

安禄山闻言大喜,马上将这个卖主求生的哥舒翰封为司空,却命人将那火拔归仁拖下去斩首示众,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难道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也全是如此无君无父的卖国贼!难道都甘心与哥舒翰沆瀣一气,遗臭万年!”

张巡气愤的咒骂着哥舒翰,同样指天骂地的询问着后面的战况。

“天下自然不尽都是哥舒翰一般的懦夫,那些接到哥舒翰劝降书信的将军官员,大多数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原指着那个老东西能有点用处,却不想适得其反,大失所望,于是他就把哥舒翰囚禁在洛阳禁苑之中,等到攻入长安城以后在天子门前好宰了祭天。”

“抛开唐叛二军的立场,单从战略分析,灵宝之战是一个典型的伏击战,唐皇帝错估形势,急于求成,拒绝采取据守要险,持久疲敌,伺机出击的方针,过早的命令哥舒翰出关反攻,结果造成人地两失,使得平叛战争急转直下。而那个贼将崔乾祐潜锋蓄锐,虽然用人命为饵人神共愤,但引诱唐军弃险出战的目的确实达到了,决战之际,又假装不敌偃旗欲遁,引诱唐军进入埋伏圈,使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

墨升言简意赅,把数十万人参与的灵宝之战总结通透,只留下满脸懊恼之色的张巡长吁短唉。

“是啊,灵宝一战,明皇陛下急功近利,杨国忠谗言误导,哥舒翰应变不周,崔乾祐心机深沉,潼关失守,天意如此!”

良久,张巡才对天感慨,只是这番话语在墨升听来,实在有点避重就轻,到底还是个有些愚忠的儒生。明眼人都能知道,潼关大败,不客气的讲,全是皇帝老儿一个人的错,他要不疑神疑鬼,给安禄山一百年也打不进来。现在张巡明了全部因果,却依然要为皇帝无理辩三分,实在不智!

“张大人还真是个玲珑人!”

听着墨升略带讥讽的言语,张巡能够品味出其中的不认同,可是他作为一个忠君爱国的儒士,皇帝纵有万般错,他也不好妄自菲薄,只能尽心竭力修修补补,这也正是明明叛军有如此滚滚局势,但他张巡却仍旧选择了迎头而上,不论结局是蚍蜉撼树还是披荆斩棘,他总是不悔的。

“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这可能就是张巡从灵宝之战能唯一总结出来的教训。

“自从初九那天潼关失守,长安已成了不设防城市。但为人多疑的安禄山为了谨慎起见,并没有立即进攻长安,而是命崔乾佑驻守潼关,探察唐军动向。没承想,六月十三日清晨,安禄山还没动作,皇帝却仓皇出逃了,留守的京兆尹崔光远向安禄山大军献城投降,安禄山于是派心腹将领孙孝哲带兵进入长安。”

讲完了这番话,墨升再不开口了,只是一手提筷,一手举杯,自斟自饮,陶醉在了酒菜的滋味中。

虽然墨升通过墨者行会的能量,基本了然潼关之战的前后过程,但皇城那边后来的事,他也不尽知。从颜真卿的奏报入京,到颜杲卿等人整合势力正式举旗,接着王承业的冒领军功,再到洛阳失守,赐死高仙芝封常清,一直到潼关没了,哥舒翰还被活捉,前线一再溃败的奏报如六月飞雪,一封寒过一封。安禄山叛军滚滚之势不可挡,长安城的老皇帝终于开始有些慌了。听着高力士念出来的奏报,他先是不可置信哥舒翰竟然会如此脓包,之后再经过反复确认,才理清潼关战线的曲曲折折,最终明了一个现实,看来安禄山的刀子真的快要搁到他的脖子上了。

当夜,驱散了那群吵吵嚷嚷半夜的文武百官之后,巍峨的大殿只剩下了皇帝和高力士。

这个天下第一人此刻反而慢慢沉默下来,他没有再愤怒,也没有了慌张,反而越来越冷静,伺候在边上的高力士也不敢出声,那个日渐昏聩臃肿,苍老荒唐的大唐帝王,此刻仿佛回光返照,被酒色侵蚀的龙精虎胆竟然慢慢开始苏醒,佝偻的身躯变得挺拔起来,眸子越来越亮,越来越冷,嘴角弯出来的那似笑非笑的弧度就好像回到了从前。

高力士作为皇帝最身边的人,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这弯弧度了。他知道这弯弧度意味着什么,毕竟伴随着这弯弧度的无一不是尸山血海。当年帮先帝举事推翻一代女皇的李小三,铲除野心勃勃韦皇后的太子爷,逼死自己亲姑母的新皇帝,以及后来一天之内杀了三个亲儿子的冷血帝皇,更别说那些大手一挥血征八方的灭国之战,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在眼前这个人发出那一弯弧度之后。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这位已经重新显出峥嵘的皇帝是否可以力挽狂澜!

六月的长安城燥热不安,深宫大院也免不了俗,百姓大多还是茫然无知,官员们就机敏的多。潼关之战的最终胜负牵动着每一个朝廷命官的小命,他们一边忐忑的等待,一边安排心腹整备人马家私,随时准备趋吉避凶逃离帝都。暗流涌动之下长安城的命运,全都寄托在那个坐在大明宫最高位置上的男人手里,不知道他能不能一如自己的偶像“大唐第一帝”的太宗陛下一样,解了这次的“便桥之盟”!

高力士噤若寒蝉的低着头,听着殿外的知了声,那一声一声的“知了......知了......”也好像有点惶惶不安,就在这时,那个沉默了很久的陛下突然开口了:

“高力士,差人去太史局请太史令李仙师!”

高力士听了吩咐,应了一声,躬身正准备退下去,皇帝抬起头,又加了一句:

“还是你亲自走一趟吧!”

听了这意味深长的话,深明帝心的高大人立刻心领神会,再应了声”诺“便出了宫门!

此时的大明宫在白天烈日的暴晒下显得死气沉沉,摇摇欲坠!

返回